家里老人被忽悠交了投顾费,能退吗?当然能!维权通道已开放,服务费可以要回!
“阿姨,您这个账户情况我看了,现在市场行情这么好,您要是跟着我们专业团队操作,一个月20%收益不是问题!”电话那头,自称某持牌投顾机构的”理财顾问”热情地向65岁的上海退休教师李阿姨推销着他们的”至尊VIP服务”。
一、温情陷阱:老年人如何一步步落入投顾套路
李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去年刚退休的她,本想用积蓄做些稳健投资,却在某财经直播间被”免费诊股”吸引。短短两周内,从2980元的”基础会员”一路升级到59800元的”私人定制服务”,等子女发现时,账户已经亏损近半。
“一开始那个小姑娘天天嘘寒问暖,比自家闺女还贴心。”李阿姨用上海话回忆道,”后来推荐股票亏了,又说要交更高级别的服务费才能翻本,阿拉脑子一热就…”
类似案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 广东佛山张伯(62岁)被拉入”涨停板交流群”,支付3.8万元投顾费后遭遇连续跌停
- 四川成都王女士(58岁)在直播间被”首席分析师”打动,半年累计缴费12.6万元
- 浙江杭州陈叔(67岁)接受”一对一指导”后,账户缩水40%仍被催促追加服务
这些投顾机构往往持有正规牌照,却在服务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规操作:
- 夸大过往业绩(”去年客户平均收益68.9%”)
- 暗示保本承诺(”我们的策略从未让客户亏损”)
- 频繁建议调仓(每月交易数十次产生高额佣金)
- 隐瞒风险提示(将高风险标的包装成”稳健组合”)
二、识别信号:这些情况可能涉及服务违规
当遇到以下情形时,投资者就要提高警惕了:
服务过程异常点 | 合规操作标准 | 常见违规表现 |
---|---|---|
收益承诺 | 禁止任何形式保本承诺 | “稳赚不赔””至少30%收益” |
服务资质 | 需公示投顾资格编号 | 使用”金牌导师””首席分析师”等虚构头衔 |
风险告知 | 必须书面确认风险承受能力 | 直接推荐高风险产品给保守型客户 |
费用透明 | 提前告知全部费用明细 | 后期以”软件使用费””数据费”等名义追加收费 |
“很多老年人根本不知道,正规投顾服务必须签订书面协议,而且有5天冷静期。”从事金融维权工作8年的专业人士表示,”我们发现近70%的老年投资者都是在电话或微信里就被说服付款了。”
三、维权路径:把握黄金时效很关键
山东青岛的赵先生(63岁)今年初就有过成功经历。他在支付4.2万元投顾费后,发现所谓的”独家研报”竟是从公开网站复制的内容。通过专业人士指导:
- 第1天:整理全部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
- 第3天:出具服务合规性分析报告
- 第7天:与机构达成和解协议
- 第10天:收到退还的大部分费用
“关键要抓住3个月内的黄金处理期,”赵先生分享道,”时间拖得越久,证据越容易丢失。”
维权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
- 证据保全:立即备份所有沟通记录,特别是承诺收益的内容
- 服务复核:检查投顾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 协议审查:核实签署文件是否存在不平等条款
- 协商方案:通过专业渠道与机构进行有效沟通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四、防患未然:给老年投资者的实用建议
- “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点击不明链接、不向个人账户转账
- 子女参与:大额投资前务必与子女商量,年轻人要多关心父母理财动态
- 核实资质:通过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机构及人员备案信息
- 分散投资:记住”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老话
北京朝阳区某社区最近举办的金融讲座上,理财专家特别提醒:”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用’马上涨价”限时优惠’这样的话术催您决定。老人家遇到这种情况,先深呼吸,打个电话给孩子问问。”
五、行动起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果您或家人遇到类似情况,请注意:
- 保留所有书面材料、通话录音、微信记录
- 记录每次服务内容和实际投资结果
-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错过最佳处理时机
特别提醒: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必须对老年投资者给予特别保护。若发现投顾服务存在风险错配、信息披露不全等问题,投资者有权要求重新评估服务协议。
“看到父母辛苦攒的养老钱被这样忽悠走,做子女的哪个不心疼?”成功帮母亲追回6.8万元服务费的刘女士说,”关键是要用对方法,我们就是通过专业人士指导,两周就解决了问题。”
如果您需要了解具体维权方案,现在就可以: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