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游戏研究社

到了《金铲铲之战》的第四年,我们已经对身边总能偶遇到的铲铲玩家见怪不怪了。
理发店里,烫着头的客人和理发师坐在一起,两人的食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地点击D着牌;地铁上,一个大学生盯着另一个大学生的手机,一边瞟着地铁线路图一边指挥着“C位可以换了”;健身房里,你还能发现有人踩在椭圆机上单排上分,一踩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其实只是日常生活里“邂逅铲铲玩家”的冰山一角。

两年前,人们还会把“铲一把”当成新潮的社交黑话,惊讶于一个策略类游戏能发展为一个“社交平台”。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习惯在各种不起眼的生活片段里看到金铲铲的身影,把它视作再日常不过的存在。
金铲铲不仅成了大家随时随地的娱乐消遣,也悄然变成了不少社交关系的新起点。
1
有趣的是,哪怕金铲铲有这么浓郁的“社交”属性,大多数时候,大家其实还是习惯一个人上分。
和MOBA、FPS等强组队需求的游戏不同,《金铲铲之战》自带弱社交的底色:一个人就能体验全部玩法,非常适合独自专心冲分——但这并不妨碍,许多玩家偏偏愿意在这里结交朋友、组队开黑,享受属于铲铲的独特社交氛围。
在这个八人只能决出一名优胜者的游戏里,你经常能看到本应是竞争对手的玩家们,开局就公屏讨论起这把会用什么阵容,打着打着用小小英雄去对手的棋盘上跳个舞,或者干脆在世界频道喊话寻找铲搭子。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金铲铲之战》就像他们“社交破冰”的利器,快速地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在金铲铲四周年庆的现场,演员李现和铲铲主播小叶第一次见,在演播室的沙发上,两人组队打开了一局铲铲,玩着玩着就很自然地就聊了起来。什么阵容在这个版本强势、阵容该怎么过渡、有什么运营技巧,很快就成了这两个新朋友之间的话题。

直播后半段,能明显感觉两人之间因为几局游戏,已经不再像刚坐到一起时那么局促。在最后的这一刻,谁第一谁老大都已经不重要了,两人的弈子打起来的时候,还能听到李现一边笑一边喊着“挠他”的助威声。
《金铲铲之战》确实是个名次越高分数越高的游戏,但它却完全没有其他“胜者通吃”游戏的高压力。
恰恰相反的是,独特的胜负机制让铲铲玩家能几乎没有负担,不管什么排名都能开心游戏:战至终章吃鸡胜利当然很痛快,打到前四也有分不亏,如果在冲水晶玫瑰和福星等娱乐阵容的同时拿到老七老八,虽然嘴上嘟囔着下次绝不当“赌狗”,但玩家们也总会把“口嫌体正直”的形象贯彻到底,下次还敢。
正是因为《金铲铲之战》的这种独有的魅力,才让玩家们手上一边忙活着,脑子和嘴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和朋友聊点什么,或是探讨探讨游戏内容,亦或是畅谈更多忙碌日常里没时间回顾的东西。
建立人际互动的关键在于建立共同话题,制造互动行为,而铲铲正好具备了二者,它既是一个让陌生人产生互动的平台,也是这个共同话题本身。
这也决定了铲铲的社交不会停留在陌生人的破冰社交,也会是更多传统社交关系的延伸。
2
比如管泽元和余霜这对情侣铲铲玩家。
或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两人的“铲式社交氛围”依然是甜甜蜜蜜的友好型铲友,但事实正好相反。两人一起组队开铲的时候完全不会手下留情,更谈不上互相垫分这样的友好操作。
管泽元在和余霜组队《金铲铲之战》时,延续了他平时和兄弟一起时的风格:“不怕兄弟过得苦,就怕兄弟开路虎。”遇到余霜要的牌,他自己就算亏钱也要偷偷卡两张。
作为回报,余霜对管泽元也没有任何手下留情的意思。四周年庆典现场的开黑局里, 管泽元一波连败遇到余霜时,求她赶紧上点儿怪增强一下阵容,但余霜却开启了小剧场模式:“你说什么,我这信号不好听不见。”直接自伤八百地终结了管泽元的连败,然后两人都大笑了出来。

自己一个人能玩,但和铲搭子一起铲总会玩出更多相爱相杀的花样,正是《金铲铲之战》能发挥它社交潜力的关键。
作为一款“低压社交”的产品,“铲搭子”们组队后,却不会如同其他组队竞技的游戏一样,彼此的行为直接决定这次队伍的胜负,这种“互不干扰的合作性”,反而使得搭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
就算我们都是登顶的竞争对手,不到决赛圈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可言。开黑的队友不必有任何拖累彼此的负担,不会有瓜分战利品不均的可能,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才让人愿意组队开铲。
正如金铲铲的“老朋友”柯洁,就和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混成了“铲搭子”。
不管直播还是生活里,他总会跟身边人安利《金铲铲之战》,“几乎可以说,这些朋友都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哈哈。”据他所说,有时到了半夜两三点都还有朋友问他该用什么阵容、什么装备,他也会高兴地回答这些朋友。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会跑来问他怎么玩,他身边的朋友和工作人员也渐渐都成了铲铲玩家。
所以他也不吝啬赞美,主动和更多人交流乐趣。“比如说,我会和水友之间的互相拷打和开玩笑,就铲铲玩法的各种探讨。毕竟直播也没什么压力,就播一下,然后跟大家沟通更多像一群快乐好朋友在一起探讨这个游戏的感觉~”
对明星们如此,对大众玩家们更是这样,《金铲铲之战》作为一款有趣、低压的游戏同时,既成为了他们寻找新朋友的“社交平台”,也承担着和铲搭子们深化关系谈天说地的一张茶桌,还正在成为更多社交关系的起点。
《金铲铲之战》的社交影响力不止于此。
3
在游戏之外,你已经能在许多社交平台上看到《金铲铲之战》的身影——以一种超越了游戏本身的形态。
四周年庆期间为人津津乐道的“以铲换铲”活动就是一个最新鲜的例子。
在这场金铲铲的线下活动里,玩家们只要拿出一个“铲状物体”,就能到现场换到一个官方金铲铲周边。如果你送出的铲铲够精致有创意,还能把巨型金铲铲甚至是真金铲铲搬回家——也让“奇形怪状”的铲铲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了起来。
一开始画风还很正常,从常见的锅铲、饭铲和猫砂铲,到后来的纸板铲铲、手绘铲铲和铁丝铲铲。


等到网友们开始卷起来,就逐渐开始冒出泡面铲铲和树叶铲铲这样的“邪修”,就连不在深圳本地的网友,也开始在好胜心的催使下,尝试用身边各种各样的材料秀起了自己的“创意铲铲”。

《金铲铲之战》除了每个玩家身边的个体社交,也以这些话题和热点的形式,成为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聊游戏、交朋友的纽带。
一局游戏、一个梗、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素不相识的网友们聊起来的话题,让这款游戏成为连接彼此的社交中心。
李现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到,他最开始就是因为朋友才入坑了《金铲铲之战》,“身边的朋友都在玩,每次比如跟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或在等人的时候,他们就开了一把,那时候我不会玩就融入不了他们,后来就开始去学习怎么玩铲。”
于是他就自己去学习羁绊、研究阵容,一步步地才找到自己喜欢玩的阵容。等到自己也能和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才发现一路过来已经玩了五六个赛季,也喜欢上了这款游戏。
对于《金铲铲之战》玩家而言,这款游戏或许已经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入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交、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此前在河南商丘还有一位普通烧饼摊老板,也靠铲铲形状的烧饼意外走红,把铲铲烧饼一度变成了“商丘热门小吃”。老板收到了海量订单,玩家们也发现了一个可以“以铲会友”的机会。
所以,有玩家驱车上百公里就为来商丘吃上一口烧饼,也是为了见见其他人对《金铲铲之战》的喜爱。商丘当地的也有网友表示,正是因为这款烧饼的火热才让他知道了这款游戏,进而成为了一名铲友。
《金铲铲之战》以一种独特而有趣的、同时也是一个游戏化的社交符号,不断向圈外人展现着“铲友”们因这款游戏收获的社交乐趣。也正是这样的氛围,吸引着更多原本对铲铲陌生的玩家,开始尝试走近并加入到金铲铲的社交圈子里。
当金铲铲成了我们的健身搭子、随口说出的祝福语,或者一份网红小吃、一次专程打卡的旅行理由时,我们才发现,它已悄悄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结语
说到底,《金铲铲之战》之所以能成长为如今现象级的社交生态,本质上还是源于它独特的气质。也许当初连开发团队都没想到,自己会把一款策略游戏,做出了一套当代年轻人之间的社交关系链。
哪怕只是日常一句“今晚铲不铲”,抑或是偶遇一位也在排队的铲友,大家都能迅速找到共同语言,在一个个热点话题和“铲铲烧饼”这样的梗里,集体构建起独属于铲友们的社交文化。这种氛围很难被复制,也成了游戏独特的符号。

尽管“帮玩家找一个铲搭子”不是《金铲铲之战》的最初目标,但在这些年的进化里,它也充分利用自己的游戏特性,成功达成了这一点。它不强求社交,却让社交氛围成了这款游戏的一大特色,而且正不断以这个特色让更多潜在玩家认识到铲铲的魅力。
或许在未来,当人们谈论《金铲铲之战》的时候,不再只是讨论一个有趣的游戏,也是一种有独特气质的社交方式,更是一种能号召更多人加入“铲友”大军的社交符号。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