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惊险营救,如今农文旅融合
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陈别报道 近日,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在广州农讲所主办《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全程回顾了在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胜利地抢救了一批在港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历程。新快报记者留意到,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文旅等部门和台山市,经过系统发掘并抢救性保护修复的“胜利大营救”海上西线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点在展览中得到重点展示。
钩沉:这条海上交通线极为重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转移到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居港抗日文化人士顿时陷入险境。次年1月开始,周恩来、廖承志同志直接指挥,组织香港文化界人士分批营救转移。转移线路除了水、陆两条线路之外,还有一条粤西海上交通线。
这条交通线极为重要,但长期不被大众重视。被营救的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乘坐挂一帆的小艇,先由香港“偷渡”至澳门,再由澳门路环转往广东台山都斛登陆。在进入当时的台山县后,由三埠乘船或者选择陆路,一路向西到达大后方桂林和重庆。因戏剧、电影、新闻等领域的人士较易被日军认出来,夏衍、梁漱溟、蔡楚生、金山、王莹、司徒慧敏、郁风、金仲华、范长江、沈谱、陆浮、陈此生等分两批走此海路脱险。
活化:布设胜利大营救事迹展
为做好抢救性保护修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会同文化旅游等部门和江门台山市政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史料馆藏,查阅档案文献千余份,并经过反复实地勘查,考证了历史路线和空间场景,组织编制了《台山市都斛镇“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规划设计》。
整个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坚持“系统性保护、科学性修复、融合性发展”,高质量完成了登陆点码头旧址修复提升、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展览馆建设、慢行线路提升及乡村民宿等在内的多项工程。
规划在补充基础设施短板及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规划增设了若干具有运营效益的提升类项目,比如结合渔业码头的发展历史、关联的名人事迹,打造东滘口渔业码头文化宣传空间,并将原东滘小学教学楼旧址修复改建为东滘乡村学堂,策划布设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事迹展,将展览、旅游、党建活动、产业项目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平衡日常性和传播性空间的需求。
整个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显著提升了东滘口整体乡村风貌,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并有力地带动了东滘口村和周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被评为广东省首届“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职业组规划类一等奖,成为省“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