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土的汉墓建筑模型明器 较多动物象征着富裕和繁荣


通过建筑模型明器,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独具岭南特色的地方,例如相比中原地区通体施低温绿釉的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广州出土的更接近真实,此外,这里丰富的陶屋墙面镂雕装饰也是北方少见的。更有不少因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建筑形式。广州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霍雨丰认为,广东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建筑模型明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广东显著的自然地理因素。

岭南地区气候环境

与人文风俗的综合体现

“虽然广州汉墓出土的陶屋在精美程度上不如河南、江苏徐州等地出土的建筑明器,其建筑形式却有更接近现实建筑的特点。”广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宋平具体分析表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州汉墓出土的陶屋等建筑明器上较少有釉,部分陶屋屋顶上有滴釉的现象或施青黄釉,但多已脱落,河南地区东汉时期的不少建筑明器通体施低温绿釉,也有使用彩绘装饰;其次,广州汉墓出土的陶屋等建筑明器多为一层或两层,而河南地区东汉时期的建筑明器有高达五层、七层,结构复杂。但广州地区的陶屋等建筑明器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特点,给我们研究岭南地区汉代建筑提供了更为真实的资料。

宋平还介绍,广州汉代陶屋墙面镂雕装饰是比较有特色的装饰形式,这也是在北方建筑明器中很少发现的。其样式有菱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几何形、舞人等。特别是干栏式陶屋下层雕刻手法使用普遍、花样多,是岭南地区气候环境与人文风俗的综合体现。

这些特点同样表现在窗户样式和刻画纹样上。广州汉代陶屋的窗户普遍比较大,单面墙往往有两个甚至更多的窗户,与广州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是分不开的。

陶水井多有遮顶

防止雨水污染井水

霍雨丰分析称,广东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建筑模型明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首先,以屋为例,中原地区硕大的多层陶建筑明器在这里未见,一些大型院落型建筑在这里也极少发现,广东发现的陶屋体量较小,出土陶城堡等大型建筑也只有零星几处,基本体现了汉代岭南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与中原地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体现了广东显著的自然地理因素,岭南气候潮湿多雨,这边考古出土的建筑明器不乏大量干栏式,如干栏式陶屋,下面多为圈栏,可饲养家畜,楼上为人居,又如干栏式陶仓或陶囷,下面多有柱子架空,以保证储存的粮草不会水淹,再如陶水井,这边发现的水井多有遮顶,由于南方雨天多,主要是防止雨水污染井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陈馨说,“广州考古发现汉代真实的井,从材质上可分为砖井、陶井和木井,形状上圆形和方形都有。但因保存原因仅存地下部分,而出土的陶井模型,恰好能够展现井的完整结构,弥补了这一缺憾。”

建筑明器中

最为复杂的是坞堡类明器

广州博物馆藏有一件陶屋,门口有门神图案。这被认为是早期门神出现的物证。而建筑明器中最为复杂的是坞堡类明器,研究这类明器,可对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日常生活和礼节仪式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拥有城堡的大地主东汉时期,一些贵族阶层大力开发农业种植,积聚大量财富,逐渐形成拥有大庄园、私人部曲的豪强大地主,他们多居住在番禺城东北郊、南郊一带。他们的墓葬多采用砖石结构,随葬陶城堡、陶水田、陶牛马等明器,应是他们生前富裕生活的反映。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成为地主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被庄园主按军事编制为“部曲”也就是“家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充当庄园私兵。广州动物园 M4 出土的陶楼是国内首次可见反映部曲训练的陶屋,意义重大。

1956年东山三育路3号墓(M5032)出土了一件陶城堡(陶坞堡),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城堡参考了宫殿或城池建筑的形式,高墙围绕,四角都设角楼可观察敌情,两侧有两座城楼,具有瞭望和守卫功能。

建筑明器是一种流通的商品

到墓中才有了它的主人

或许不少人会有疑问,能够有陶屋出土的墓,会不会都是曾经大户人家才有的待遇?对此,霍雨丰表示,这个并不一定,平民阶层也可以拥有。“陶明器成本并不高,不少陶屋制作挺粗简的,我甚至觉得有可能当时已经有作坊针对逝者创办一条龙服务,丰俭由人。”

南越国宫署遗址也有陶屋出土,那里并非墓葬,很可能就有一个小作坊。而目前所知,广州海幅寺汉代窑场遗址正是广州汉代目前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窑场,里面也有陶建筑模型明器的标本,可证实当时生产此类产品。“建筑明器是一种流通的商品,到墓中才有了它的主人。”

陈馨总结认为,岭南地区的汉代建筑模型明器独具特色,深受该地区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相比展现出不同的丧葬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动物形象突出,这些动物在地方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反映出岭南地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牛、羊、猪及家禽等,象征着富裕和繁荣;建筑和日常生活场景较为简朴,与中原地区相比,岭南的建筑类模型明器相对简朴,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中原的差异。岭南文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明器主要侧重于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表明人们注重生活基本保障和农业生产,而非奢华享受,反映出当地社会对生计与现实生活的关注。

右舍养鸡左舍养猪

岭南汉晋考古中甚是少见

1994年,在黄埔区大沙镇姬堂村出土了一件西晋文物,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它是一件陶制的鸡屋,属于汉晋时期常用于随葬的一类陶建筑明器。霍雨丰提醒,它与常见的建筑明器不同。广东地区汉晋墓出土多为陶屋、陶楼,为古人居住生活的房屋模型,也有猪圈、牛圈、羊圈等,为饲养牲口的仓舍。“而陶鸡屋为混合型牲舍,室内当中用墙分隔成左右两舍,右舍养鸡,左舍养猪,这在岭南汉晋考古中甚是少见。”

霍雨丰分析,“这可能是岭南的一个大家族。他们家境殷实,拥有自己的庄园,有大量房舍和田地,个个穿金戴银,顿顿大鱼大肉,出行必有车马。”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广东出土的汉墓建筑模型明器 较多动物象征着富裕和繁荣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