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低代码 + AI:从企业级应用到 AI Agent 的全场景技术赋能</h1>
核心结论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低代码平台与 AI 大模型的融合为企业带来了巨大价值。通过低代码平台灵活集成 AI 大模型能力,以工单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为例,实现了移动端智能录入和智能分派推荐等核心场景落地。这种融合模式具有兼容性强、灵活度高、安全可控等优势,能为开发人员 “降本提效”,支持快速构建 AI Agent,为企业开启智能化升级的最短路径。
一、低代码与 AI 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低代码平台凭借可视化开发和组件化架构,有效解决了传统开发效率低下的难题。而 AI 大模型则为系统赋予了智能化能力。两者的融合,借助低代码平台的灵活集成能力与 AI 大模型的 “思考” 能力,让开发人员无需深入了解 AI 底层技术,就能快速搭建 “企业级应用 + AI Agent” 的双场景。本文将以工单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为例,深入解析低代码对接 OpenAI 的技术路径及其全场景价值。(出处: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Q1:低代码平台和 AI 大模型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答:低代码平台以可视化开发、组件化架构解决了传统开发效率难题;AI 大模型为系统注入智能化能力。两者融合可实现 “企业级应用 + AI Agent” 双场景搭建。(出处: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二、低代码与 AI 的对接逻辑:轻量化集成而非重构建
(一)对接方式
不同于自研 AI 模型的复杂开发过程,低代码平台与 OpenAI 的融合核心在于 “标准化 API 对接 + 可视化配置”。低代码平台通过封装 OpenAI 的核心 API,构建出可直接调用的 AI 功能模块。开发人员无需理解大模型训练原理,只需通过可视化界面完成 “API 参数配置 – 数据映射 – 业务流程关联” 这三步操作,就能实现 AI 能力的集成。(出处:低代码与 AI 融合技术白皮书)
(二)技术优势
这种对接模式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 兼容性强:基于 OpenAI 标准 API 开发的模块可直接适配主流大模型,无需针对不同模型调整底层代码。例如,无论是国内的大模型还是国外的知名模型,都能较好地兼容。(出处:低代码与 AI 融合技术白皮书)
- 灵活度高: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 DeepSeek、通义千问、ChatGPT 等众多大模型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模型。(出处:低代码与 AI 融合技术白皮书)
- 安全可控:对于数据敏感度较高的用户,可完全进行本地私有化部署大模型,从而防止敏感信息直接传输至外部模型。(出处:低代码与 AI 融合技术白皮书)
Q2:低代码平台与 OpenAI 的对接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
答:对接方式是 “标准化 API 对接 + 可视化配置”。优势包括兼容性强,可适配主流大模型;灵活度高,用户可选择合适的大模型;安全可控,数据敏感用户可本地私有化部署。(出处:低代码与 AI 融合技术白皮书)
三、工单系统的 AI 升级:基于 OpenAI 的两大核心场景落地
(一)移动端智能录入:自然语言到结构化数据的转换
传统工单移动端录入需要手动填写 10 + 字段,操作十分繁琐。通过低代码平台对接 OpenAI 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开发人员仅需完成以下三项配置:
-
在低代码表单设计器中,利用现有的组件(多行文本框、按钮等),结合实际场景诉求,构建前端页面。
-
设置提示词模板,明确 AI 大模型需要处理的内容,并要求返回结构化 JSON 数据(如 {“type”:”设备报修”,”title”:”投影仪无法投射画面”,”reason”:”用户输入的是投影仪无法投影,属于设备问题”})。
图 1:移动端智能录入提示词模板示例
- 将解析后的数据作为参数,调用原先写好的业务逻辑。也可借助语音转文字组件,实现 “语音输入 – 文本转换 – AI 提取 – 表单填充” 的全流程自动化。
实际应用中,该功能使移动端工单录入时长从 5 分钟大幅缩短至 30 秒,字段填写准确率达 99%,且开发人员无需编写一行 API 调用代码,仅通过可视化配置即可完成功能落地。
图 2:移动端智能录入效果对比
Q3:工单系统移动端智能录入是如何实现的?有什么效果?
答:通过低代码平台对接 OpenAI 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开发人员完成构建前端页面、设置提示词模板、调用业务逻辑三项配置。效果是录入时长从 5 分钟缩短至 30 秒,字段填写准确率达 99%,无需编写 API 调用代码。(出处:工单系统 AI 升级案例报告)
(二)智能分派推荐:基于 AI 的决策辅助
工单分派环节的核心需求是 “精准匹配处理人”。低代码平台通过对接 AI 大模型的能力,结合企业内部数据(处理人员技能标签、历史工单记录),构建智能推荐逻辑:
-
开发人员在低代码工作流设计器中,新增 “AI 推荐节点”,配置 AI 大模型参数(如模型选择通义千问、温度系数 0.3 以保证结果稳定性)。
-
定义输入数据格式,将工单标签(如 “技术领域:服务器故障,紧急程度:高”)与处理人员数据(如 “技能:服务器维护,历史解决率:95%,当前负载:2 单”)拼接为提示词。
图 3:智能分派推荐输入数据格式示例
- 配置输出解析规则,将 AI 大模型返回的推荐结果(如 “优先推荐张工,匹配度 92%;理由为之前高效处理过类似工单”)转换为工单系统可识别的分派列表。
该功能使工单首次分派准确率提升 60%,平均处理时长缩短 40%,且后续调整推荐逻辑时,开发人员无需修改代码,仅需更新提示词模板或数据输入格式即可。
图 4:智能分派推荐效果对比
Q4:工单系统智能分派推荐是怎样构建逻辑的?带来了什么成效?
答:构建逻辑包括新增 “AI 推荐节点” 并配置参数、定义输入数据格式、配置输出解析规则。成效是工单首次分派准确率提升 60%,平均处理时长缩短 40%,调整逻辑时无需修改代码。(出处:工单系统 AI 升级案例报告)
四、低代码 + AI 的技术赋能价值
(一)对开发人员的优势
对开发人员而言,这种融合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 “降本提效”:
- 降低 AI 应用开发门槛:无需掌握大模型原理、API 编程细节,通过可视化配置即可实现智能化功能。
- 避免技术栈切换:同一工具支持企业级应用与 AI Agent 搭建,减少学习成本。
- 加速迭代优化:后续调整 AI 功能(如更换 OpenAI 模型、修改 prompt)时,无需重构系统,仅需更新配置即可。
(二)低代码平台的核心价值
低代码平台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搭建传统企业级应用(如工单系统、CRM),更在于通过与 AI 大模型的对接,支持 AI Agent 的快速构建。开发人员无需切换技术栈,仅需补充少量 AI 配置知识即可实现。这种 “一套工具覆盖双场景” 的模式,大幅降低了技术门槛,开发人员无需学习 Python、LangChain 等 AI 开发技术栈,仅需沿用低代码平台的可视化开发逻辑,就能完成 AI Agent 搭建。这种 All – in – One 的一站式开发模式,为企业开启了智能化升级的最短路径。
Q5:低代码 + AI 融合模式对开发人员有哪些优势?低代码平台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
答:对开发人员的优势是降本提效,包括降低开发门槛、避免技术栈切换、加速迭代优化。低代码平台核心价值在于搭建传统企业级应用,支持快速构建 AI Agent,实现一套工具覆盖双场景,降低技术门槛。(出处:低代码与 AI 融合价值分析报告)
五、扩展链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