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器失真


放大器失真

放大器失真有多种形式,例如由削波( Clipping)引起的幅度失真(Amplitude Distortion)、频率失真(Frequency Distortion)和相位失真(Phase Distortion)。

要使信号放大器正常工作且输出信号无任何失真,其基极( Base)或栅极(Gate)端子需要某种形式的直流偏置(DC Bias)。设置直流偏置的目的是让放大器能对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进行放大,且偏置静态工作点(Q-point)应尽可能设置在负载线的中间位置。

偏置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会使放大器呈现 “甲类(Class-A)” 放大组态,其中最常见的结构为: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Transistors)采用 “共射极(Common Emitter)” 组态,单极型场效应管(Unipolar FET Transistors)采用 “共源极(Common Source)” 组态。

放大器提供的功率增益、电压增益或电流增益(即放大倍数),等于输出信号峰值与输入信号峰值的比值(输出 ÷ 输入)。

然而,若放大器电路设计不当,导致偏置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上的位置错误,或向放大器输入过大的信号,最终输出信号可能无法精确复现原始输入信号的波形。换句话说,放大器会出现通常所说的 “放大器失真”。请参考下方的共射极放大器电路(注:原文提及 “下方电路”,此处基于文本描述还原核心场景):

共射极放大器

输出信号波形产生失真,可能源于以下原因:

·  偏置电平不当,导致放大器无法对信号的整个周期进行放大;

·  输入信号过大,导致放大器中的晶体管受电源电压限制(无法正常工作);

·  在整个输入信号频率范围内,放大器的放大作用并非线性(即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倍数不一致)。

这意味着在信号波形的放大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形式的 “放大器失真”。

放大器的设计初衷,是将小电压输入信号放大为幅度大得多的输出信号。这意味着对于所有输入频率的信号,输出信号始终是输入信号乘以某个固定系数或数值(即增益)后的结果。前文已提及,这个乘法系数被称为晶体管的 β 值(Beta 值)。

共射极或共源极类型的晶体管电路,在处理小交流输入信号时表现良好,但存在一个主要缺点:双极型放大器偏置静态工作点的计算位置,依赖于所有晶体管的 β 值 —— 而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晶体管,其 β 值也会存在差异。换句话说,由于制造过程中固有的公差,同一型号的不同晶体管,其静态工作点未必相同。

这种情况下,放大器会因自身的非线性特性而产生失真,这类失真被称为 “幅度失真”。通过精心选择晶体管和偏置元件,可帮助减小放大器失真的影响。

由幅度失真引起的放大器失真

当频率波形的峰值被衰减时,会产生幅度失真。这种失真源于静态工作点的偏移,导致放大器无法对信号的整个周期进行放大。输出波形的这种非线性特性如下所示(注:原文提及 “下方波形图”,此处基于文本描述补充核心信息):

由偏置不当引起的幅度失真

若晶体管的偏置点设置正确,输出波形应与输入波形形状相同,仅幅度更大(即被放大)。若偏置不足,导致静态工作点位于负载线的下半部分,输出波形会如右侧所示 —— 输出波形的负半周被 “截止”(cut-off)或 “削波”(clipped);同理,若偏置过大,导致静态工作点位于负载线的上半部分,输出波形会如左侧所示 —— 正半周被 “截止” 或 “削波”。

此外,当偏置电压设置过小时,在信号负半周期间,晶体管无法充分导通,输出信号会受电源电压限制;当偏置过大时,在信号正半周期间,晶体管会进入饱和状态,输出电压几乎降至零。

即便偏置电压设置正确,若输入信号经电路增益放大后幅度过大,输出波形仍可能产生失真。此时,输出电压信号的正半周和负半周都会被削波,不再呈现正弦波形状 —— 这种情况即使在偏置正确时也会发生。这类幅度失真被称为 “削波失真”,是放大器输入 “过驱动”(over-driving)的结果。

当输入信号幅度过大时,削波现象会变得十分明显,迫使输出波形超出电源电压范围(即 “电源轨”),导致波形的峰值(正半周)和谷值(负半周)被 “削平” 或 “截去”。为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将输入信号的最大值限制在特定水平,以防止上述削波效应(如前文波形所示)。

由削波引起的幅度失真

幅度失真会大幅降低放大器电路的效率。无论是因偏置不当还是输入过驱动导致的输出波形 “平顶”,都不会对所需频率下输出信号的强度产生任何贡献。

尽管如此,一些著名的吉他手和摇滚乐队实际上偏爱极具辨识度的 “高失真” 或 “过驱动” 音色 —— 通过将输出波形向正负电源轨严重削波来实现。此外,对正弦波的削波程度不断加大,会使放大器失真达到极高水平,最终输出波形近似 “方波”,这种波形可用于电子合成器或数字合成器电路中。

前文已提及,对于直流信号,放大器的增益水平会随信号幅度变化;而除了幅度失真外,交流信号在放大器电路中还可能产生其他类型的失真,例如 “频率失真” 和 “相位失真”。

由频率失真引起的放大器失真

频率失真是晶体管放大器中常见的另一种失真类型,当放大器的放大倍数随频率变化时,就会产生这种失真。实际放大器需要放大的输入信号,通常包含被称为 “基波频率”(Fundamental Frequency)的目标信号波形,以及叠加在基波上的若干不同频率信号 —— 这些信号被称为 “谐波”(Harmonics)。

正常情况下,这些谐波的幅度仅为基波幅度的一小部分,因此对输出波形几乎无影响;但如果谐波频率的幅度相对于基波频率增大,输出波形就会产生失真。例如,参考下方波形(注:原文提及 “下方波形图”,此处基于文本描述补充核心信息):

由谐波引起的频率失真

在上述示例中,输入波形包含基波频率和二次谐波信号,右侧为最终输出波形。当基波频率与二次谐波叠加时,会导致输出信号失真,这种情况即为频率失真。谐波的频率始终是基波频率的整数倍,在本简易示例中,我们使用的是二次谐波。

因此,二次谐波的频率为基波频率的 2 倍(2*ƒ或 2ƒ),三次谐波为 3ƒ,四次谐波为 4ƒ,依此类推。在含有电容、电感等电抗元件的放大器电路中,由谐波引起的频率失真始终存在发生的可能。

由相位失真引起的放大器失真

相位失真(又称延迟失真, Delay Distortion)是一种非线性晶体管放大器特有的失真类型,当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存在时间延迟时,会产生这种失真。

假设在基波频率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位变化为零,那么最终的相位角延迟将等于谐波与基波之间的相位差。这种时间延迟取决于放大器的结构,且在放大器的带宽范围内,会随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例如,参考下方波形(注:原文提及 “下方波形图”,此处基于文本描述补充核心信息):

由延迟引起的相位失真

除高端音频放大器外,大多数实际应用中的放大器都会存在某种形式的失真 —— 通常是 “频率失真”“相位失真” 与幅度失真的组合。在音频放大器或功率放大器等多数应用场景中,除非失真程度过大或过于严重,否则一般不会对放大器的工作性能或输出音质产生明显影响。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放大器失真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