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田雨
编辑丨石航千
【亿邦原创】2020年,藏族少年丁真带着一抹混合着野性与纯真的笑容刷爆网络,由此带火了一座深在四川甘孜州的高原小县城。
2022年,为了推荐当地的古银杏,时任湖北随州市的文旅局局长解伟亲自出镜,以古风男子扮相舞剑、下棋,最终却是“以丑出圈”,带火了当地的千年银杏谷景区。
2023年末的冬天,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哈尔滨整起了一系列独宠南方游客的花活,如免费接送服务,很多司机从原来的大嗓门变成夹子音……最终,这座北方冰城成功接住了破天的流量富贵,一跃成为上个冬天的顶流旅游城市。
从意外因短视频走红的理塘,到花式“宠客”的哈尔滨,再到今年国庆各地掀起的花式揽客大战……文旅竞争已经进入了全新维度。
212场特色活动、1.4亿元消费券、1300场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国庆中秋双节相连,各地文旅部门早已拉开架势。
2025年的国庆假期,各地文旅局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风景展示,而是不约而同掀起了一场创意与资源的大比拼。从发放千万消费券,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从推出特色主题线路,到提供无微不至的宠客服务,各大文旅为了抢人……
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花招百出。
01
从单一景观到全域沉浸体验
纵观今年国庆文旅营销,最显著的变化是,各地不再满足于展示单一景点,而是致力于打造全域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看风景”转变为“体验风景”。
以宁夏文旅为例,2025年国庆系列促消费活动,强调“市市有特色、全域皆风景”。
其中,银川市主打演艺经济,通过贺兰山文化旅游节和大型演唱会吸引游客,已经官宣的嘉宾包括李荣浩、胡彦斌、林宥嘉。
石嘴山市则依托贺兰山地势以及石炭井工业遗址元素,打造汽车摩托车越野赛,展示地区独有的矿区文化、军旅文化以及工业文化。

吴忠市在早茶文化基础上,推出美食评选、厨艺争霸等系列活动;固原市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节;中卫市则借助沙漠特色,推出沙漠星空马拉松、“青春漠漠搭”万人徒步等特色活动。
而在距离宁夏不远的内蒙呼和浩特,双节期间则推出涵盖景区、街区、文博场馆、商业综合体及新潮地标在内的全域文旅活动,试图打造“15分钟文旅生活圈”。
比如,塞上老街主打“月满老街·声动北疆”的主题夜演;敕勒川草原东敖包公园则有实景演出《敖包相会》;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办起了“歌飞两岸·谷间市集”等活动,主打一个“百花齐放”。
不仅如此,据悉,呼和浩特还发布了八大精品旅游线路。包括:烽火丹心·红色血脉传承之旅、博物致知·文明解码探源之旅、匠造奇迹·工业与城市共舞之旅、田野苍茫·云端牧歌悠扬之旅、驼铃古道·千年文明对话之旅等,涵盖自然、人文等多元主题体验。
02
“人们旅行不仅是为了看风景”
“文旅不分家。”人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
无论是西安的秦砖汉瓦、桂林的山水诗词,还是苗寨的银饰歌舞、苏州的园林曲艺,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是吸引游客跋涉千里的魅力所在。
今年国庆,不难发现,不少文旅都顺应了这一大趋势,特别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
以茶闻名世界的福建武夷山,国庆就主打“‘香’遇武夷秋,最怡红袍韵”,以茶为媒,串联起各项文旅项目,吸引游客。
早在元朝,武夷茶就已经是皇家贡品,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畔设立了“御茶园”,专门督造贡茶。明末清初,武夷山又成为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
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武夷山推出“微醺武夷茶啤嘉年华”,创新性地将大红袍与啤酒结合,并在崇阳溪观景台免费提供大红袍茶啤与武夷熏鹅供游客品鉴。
同时,游客凭借《印象大红袍》或《月映武夷》票根,可参与“千人品茶斗茶游园会”抽奖。在武夷山所打造的开放式“斗茶江湖”中,就算是小白,也能体验斗茶以及武夷茶文化的魅力。
“到赤壁,吃关刀鱼!听怀旧老歌!”这个国庆,曾因以少胜多关键战役而闻名的湖北省赤壁市,试图打造一场“怀旧金曲英雄会”,给游客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体验。
尤其是,在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以“岁月浓・赤壁红”为主题,白天推出“穿越三国”沉浸式体验活动;夜晚则在《赤壁・借东风》大型实景演艺中,融入“抖音神曲之夜”、“千灯祈好运”仪式、烟花秀、“汉迪”电音狂欢派对,将古文化与新潮流串联起来。
03
不局限于吃喝玩乐
更主打“情感共鸣”
旅行的意义,到底在于走了多远、看了多少?还是在于找到了那个久违的、轻松的、真实的自己?
在长假即将到来之际,泉州文旅推出了一条国庆宣传片,给出了答案:旅行不在于赶景点、排队打卡,而是在旅途中获得真正的放松与情绪价值。
在泉州文旅的短片镜头中,一对“特种兵式旅游”的情侣,挤在工位熬了十个月,好不容易等到假期,却把旅行变成另一场高强度任务:赶景点、排队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回到酒店时,只剩下身体劳累和精神空白。
而这种“比上班还累”的假期,却是不少都市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泉州文旅没有回避这种矛盾,反而主动把它摆上台面,通过一位本地阿伯的提问,引发观众的自我反思:我们到底为什么去旅游?
近几年,“躺平式旅游”“反向旅游”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那种被行程表绑架的旅行方式,转而追求更自在、更随性的体验。
泉州文旅正是抓住了这一情绪转折点,从“批判”主流旅游方式入手,先打破观众原有的认知惯性,为后面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
而解决方案,就是一双看似普通的“红砖拖鞋”。拖鞋在泉州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再常见不过的物件,它代表了一种慢节奏、接地气的生活态度。
在泉州文旅本次短片中,“红砖拖鞋”不再只是日常用品,而是成为了一种旅游仪式——来泉州,先换拖鞋。这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心理暗示:脱下皮鞋,放下紧张;穿上拖鞋,准备放松。
而设计上融入红砖元素,则让这双拖鞋不仅实用,还成为一张可携带的城市文化符号。游客穿上它,不只是在模仿本地人,更是在潜意识中接受了一种新的旅行节奏:慢下来,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当其他文旅还在简单推广旅游目的地时,泉州文旅已经“遥遥领先”,转而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和情绪价值;当很多城市还在比拼谁有更多的网红景点、更热闹的夜市时,泉州文旅已经转向了“慢”和“真”的情感诉求。
通过“拖鞋”这个开关,泉州文旅试图唤醒游客心中那个被规则和效率压抑已久的“孩子”,鼓励他们不再为朋友圈的点赞而旅行,而是为真实的体验而出发。

总之,这种传播不靠硬销,而是靠共情,让观众自己产生“我也想这样旅行”的向往。
04
“跟着短剧去旅行”
把地方元素嵌入剧情
2023年,一部《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取景地——云南凤阳邑村、沙溪古镇甚至整个大理。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相比于只是简单堆砌风景画面,配以宏大的音乐和口号式标语的文旅宣传片,游客们似乎更愿意跟着一部深度融入当地自然风光、非遗技艺以及生活哲学的电视剧去打卡。
但问题在于,一部30多集甚至40集的电视剧部不仅耗时长、制作复杂,还需要重投入。相比之下,更加轻量化的短剧成为了更适合文旅传播的内容形态。
2025年国庆,不少地方在宣传文旅时,也精准把握住了这一趋势,甚至开始自己下场做短剧,将地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嵌入剧情。
比如,湖北文旅厅主创的《重回云梦泽》,国庆假期期间就会在抖音等多平台上线。在剧中,云梦时空局三人小队会穿越秦、唐、南宋、明等朝代,在保护简牍、助陆羽成茶圣、创制蟠龙菜等故事中,自然展示荆楚文化的历史底蕴。
“剧情与湖北地方文化、非遗内容深度结合,把现实中的一些景点变为打卡点,乃至促进消费,也是拍摄短剧的目标之一。”该剧总导演在媒体采访中说道。
甘肃省甘南州,则与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出品短剧《山有九色念有卿》,现已播出。该短剧讲述了身患重病的城市女孩天心,在甘南藏族地区与当地人民相遇、相知、相互治愈,最终找回自我与生命意义的故事。

随着剧情不断发展,甘南绚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自然而然也就留在了观众心中,让人与遥远的另一片土地产生情感连接。
这样的文旅短剧,其实可以通过剧情设计,让观众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好奇、快乐、感动、遗憾、揪心甚至共鸣。
这种多层次的情绪投入,使得观众对目的地的情感不再是简单的“想去”,而是“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想去体验那种生活”。
05
“省”的进阶版:
从简单打折到综合让利
不管是用短剧这种创新的内容形态,还是主打“情感共鸣”,文旅抢人,最终都需要回归到出游消费上。
而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就是吸引游客最直接的手段。今年,各地文旅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门票打折,而是升级为综合让利体系。
以海南海口市为例,联合携程、同程、飞猪等平台,从9月22日起分批发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涵盖入岛机票满减券、出岛机票满减券以及酒店满减券、连住券。以“机+酒”自由组合的优惠方式,让游客切实地“省”到。
在四川,超500家A级景点景区会面向不同人群开展系列优惠活动,并发放“跟着川超游四川”5000万元“大礼包”,让“票根”变“入场券”、“观赛”变“深度游”。其中,成都则会发放500万元旅游住宿消费券,并派发“庆双节成都有心意”文旅大礼包。
作为国际旅游都市,香港本次国庆优惠政策涵盖了交通、娱乐、餐饮等多方面。
其中,游客在国庆当日可免费搭乘全线载客电车以及天星小轮、新渡轮等的指定航线;港铁还会在10月1日送出7.6万张电子单程票。

娱乐方面,香港商业戏院10月1日戏票半价,由政府资助一半票价请消费者看电影。不仅如此,昂坪360、香港海洋公园等景点也推出门票折扣优惠,大馆、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则会以先到先得形式,向持票访客赠送纪念品。
同时,香港多个商场和百货公司也会推出购物、餐饮现金券、商户礼券、折扣优惠、泊车优惠等。
国庆中秋假期,甘肃省敦煌市不仅景区有优惠套票、机票打折,还推出了系列服务便民政策。如公共区域停车位免费开放、公交免费乘坐、敦煌市直机关食堂假期平价对外开放。
当城市节假日的“抢人大战”越来越卷,各地文旅不再只是风景的展示者,而是成为了创意的策划者。未来的旅游竞争将不再是单一景点或价格的竞争,而是整体体验和创意的较量。
而那些能够将本地资源与游客需求创新结合,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体验的目的地,或许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图片来自各地文旅官方账号)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