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组织调研共谋良策,委员曾春航认为——
“‘口袋公园’要精准嵌入社区生活圈。”广州市政协委员曾春航日前说道。
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日前聚焦“建设口袋公园 打造优美绿色空间”话题,邀请职能部门和政协委员参与调研,共谋口袋公园建设管养发展良策。从该活动了解到,越秀区已建成口袋公园68个,预计到2035年新增口袋公园不少于20个,争取完成口袋公园总数破百的目标。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和维护结合方能长久发展
近期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开展,一座座小而美、融合创意与功能的口袋公园应运而生。城市的金角银边小空间,不仅扮靓了羊城,更兜起市民的幸福时光。截至2024年底,广州建成口袋公园428个,弥补了中心城区大型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
广州市政协委员陆斯云说,调研过程中,马庄巷口袋公园是她的理想型,这个公园藏身于居民区里,除了绿色空间、孩童玩乐、休闲健身等设施外,还设置了社区书屋,为周边居民提供多元的服务,让老旧社区微改造更有温度。
也有委员觉得广州的口袋公园有待提升。市政协委员吕向红指出,要将设施和维护结合起来,方能长久发展,“如果有条件的话,口袋公园可以考虑将商店、充电桩、垃圾暂存、便民设施等结合起来。”
“口袋公园要精准嵌入社区生活圈。”广州市政协委员曾春航说,相关部门应综合考量社区人口结构,例如在老龄化程度高的社区,着重规划更多老人休憩空间,增设舒适的座椅、遮阳避雨的亭廊,并确保场地平坦防滑。在儿童密集区域,精准打造安全、趣味十足的儿童游戏空间,配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孩童的游乐设施。同时,深入分析居民日常活动习惯,结合社区现有设施缺口,进行科学布局。
广州市政协委员徐斌表示,口袋公园要做得灵活且一园多用,可以推行“一园一策”,把多种功能复合起来。在规划之前,先通过问卷、实地调研方式,摸清社区年龄层、职业特点等需求如何。比如,天河华南奇芒树木公园既保护了古树,又照顾到老人小孩的活动,这种模式值得在合适的地方推广。另一方面,弹性设计特别重要,要预留一些空白场地,让公园能持续更新。
本土文化与口袋公园共生
白云新城云憩里公园在保留地块原有乔木的基础上,新栽种了50多种耐水的岭南花草,让昔日的积水荒地蜕变成为城市绿洲。这里是广州首个山坡海绵公园,设计师在植物景观当中融入了生态科普。市民在游园的同时,能够了解到芳香植物和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
基于此,曾春航认为,广州本土文化与口袋公园在地共生,关键在深挖在地叙事,而非简单贴文化标签。可先系统收集社区口述史、老物件——比如走访老东山,记录民国洋房里的生活故事;走访老西关,征集旧商铺招牌、老茶具,把这些活记忆搬进公园,打造成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他举例提到,广九铁路纪念园值得借鉴,它没有空谈铁路文化,而是精准抓取广九铁路的历史细节,保留了绿皮车厢、蒸汽火车头等实物,在保留的铁轨旁设置休闲座椅。
陆斯云建议口袋公园融合社区艺术共创,定期举办非遗小市集,邀请广绣、榄雕、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入驻,设置手作体验摊位,让居民和游客能亲手制作非遗小物件。
新快报记者还了解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初步构建了1577名人民设计师覆盖城乡社区的服务矩阵,发挥设计的力量,推动规划建设从市区到街区、从消极到积极、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