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情味”成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 新京报评论


▲青岛假日的奥帆中心,以碧海蓝天为幕。图/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青岛假日的奥帆中心,以碧海蓝天为幕。图/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

当前,以文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正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但具体路径却需“各显神通”,在不断探索中寻找答案。

10月9日,节后上班第一天,青岛以一场对“勇士”的奖励活动,开启了城市的“工作节奏”。当天,2025年度第三季度“岛城勇士”榜发布。

与此相对应的是,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青岛旅游热度空前高涨。第三方平台显示,青岛位列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TOP10,作为山东唯一入选城市,青岛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8%,跻身“北方滨海度假第一城”。

这两则新闻,看似毫无关联,却蕴含着深刻的城市发展逻辑:大爱青岛,正以润物无声的山海之情,吸引并温暖着八方来客。

此次上榜的岛城勇士,有的勇救落水群众,有的急救晕倒群众;有的父子合力勇救交通事故人员……他们用一次次的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为社会注入源源不竭的向上向善的力量。

善意是可以传递的。那些荣登三季度榜单的“义举”,在这个“双节”八天长假里,继续以不同形式的 “暖心片段”,勾勒出一座城市以善为底色的文明图景。

城市的大爱,不应只是抽象的口号,而应具象在每个普通人的行动里。假期里,文旅青年志愿者在重点景区及人流密集区域,开展志愿服务;城市警察帮独自在路边哭泣的小男孩找到家人,“铁骑”极速驰援,抢通生命通道;老人突然晕倒,周边群众第一时间出手……

这些举动之所以动人,正因它用细节诠释了城市对人的关心。游客慌乱时递来的一杯温水,面向困境中的陌生人伸出的一只援手,还有从业者超出职责边界的那份用心,类似“举手之劳” 的善意,恰是一座城市市民素养的集中体现:它源于对城市的认同,更源于对 “陌生人社会” 的温柔回应,让 “来了就是青岛人” 从一句欢迎语,变成了带有市井温情的安全感。

更深层看,青岛“双节”里的那些大爱善举,更是城市治理 “软实力” 的彰显。青岛城运设立的“爱心帮办”驿站,青岛地铁车站提供的热水、伞套、雨衣等暖心物资,精准分布在景区角落的志愿者站点,这些细节背后,是城市对“人文关怀”的制度性考量。

一座真正有温度的城市,不仅能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更能搭建起让善意流动的平台。它让愿意助人者有渠道、有保障,让需要帮助者能找到、能安心。从这个角度而言,此次青岛“双节”里爆出的一系列暖心新闻,本质是 “城市治理”与“市民自觉” 的同频共振,最终让城市大爱形成了可感知、可传递的良性循环。

在文旅复苏的大背景下,青岛的城市大爱更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不同于一些城市比拼景区硬件、宣传噱头,青岛正在用 “人情味” 打出一张独特的 “城市名片”。

从蝉联多届全国文明城市,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全覆盖,当善意有了制度保障,温暖就能持续传递。而当一座城市真正将“爱”字写进发展基因里,吸引游客的将不再仅仅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更是人心向暖、大爱常在。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当“人情味”成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 新京报评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