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起诉蔚来,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 相关专题top end-->
                            <!-- 期货推广begin -->

        <!-- 期货推广end -->

        <!-- 秒拍begin -->

        <!-- 秒拍end -->

        <!-- 视频播放器start -->

        <!-- 视频播放器end -->

        <!-- 行情图begin -->

        <!-- 行情图end -->

<div class="img_wrapper"><img src="https://n.sinaimg.cn/spider20251022/520/w800h520/20251022/f5c1-f7f2c6267435656bcaca38f07a1f5a97.jpg" cms-width="645" cms-height="419.25" id="0"><span class="img_descr"></span></div>

| 翠鸟资本

近日,一场横跨太平洋 的官司,意外地将低调的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 )推到了台前。

它并非状告一家濒临破产的烂摊,而是将矛头直指中国新能源 产业的明星——蔚来汽车。

这并非寻常的投资利益纠纷,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规则守护者”与一位激进的“模式颠覆者”之间的碰撞,引来全球投资者人的高度关注。

GIC 管理资产超 9360 亿美元,以长线稳健著称,此次诉讼为其首次单独起诉中概股企业。

一家主权基金为何被一家上市公司“涮”了?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对全球资本圈有何冲击?

官司复盘

根据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受理的诉讼,该案的争议焦点高度集中:即蔚来汽车是否通过其参与成立的电池资产公司——武汉蔚能,进行了不当的销售收入确认。

GIC 指控蔚来在 2020-2022 年间,通过向武汉蔚能电池公司提前确认电池销售收入,虚增至少 6 亿美元收入,违反美国会计准则。

GIC 作为原告,其核心主张是:蔚来汽车将其电池产品大规模销售给蔚能公司时,便将全部销售额在当期确认为收入等手法,涉嫌误导投资者,并导致 GIC 在蔚来的投资上蒙受损失。

蔚来官方则回应称,诉讼基于 2022 年做空报告的不实指控,并强调业务合规性。

由于涉及专业度较高的技术细节,为了方便各位投资者的理解,我们用生活化的例子进行简化解释。

新加坡主权基金指控蔚来的核心逻辑:我们将蔚来比作一家餐厅,在用户刚办完一张数年期的包月餐卡时,就不仅确认了当月收入,还把未来数年所有的餐费,一次性全部算作这个月的营收。而主权基金认为,按照真实的消费逻辑,收入本应随着用户每月实际用餐才能逐步确认。

起诉背后:不只是“会计分歧”

表面上看,诉状的核心是再专业不过的“收入确认”问题。

但在这背后,实则是新旧商业模式在财务表征上的深层冲突。

这涉及一个所谓 BaaS 模式,简单来说就是 电池租赁服务 ,这项服务恰恰是蔚来汽车商业模式的“卖点”。

这相当于,用户买车时不必购买电池(车辆最昂贵的部件之一),只需按月支付服务费,就能享受电池的使用、更换、升级和维护等一系列服务。

再说简单些,消费者买车,不必购买电池,直接买个车体即可。

这个“方便买车者”的商业模式,直接引发了这场“冲突”。

蔚来的 BaaS 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汽车所有权的一次革命。它把电池——这个电动车最昂贵的部件,变成了一项持续收费的“服务”。这本是商业智慧的体现。

然而,当这套新模式撞上沿用数十年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时,解释的灰色地带便出现了。

蔚来的做法,是在规则允许的边界内大胆创新,还是游走在违规的边缘?这正是该案的悬念所在。

新加坡主权基金这样的长期投资机构,其命脉在于对资产价值的准确判断。它们最忌惮的,并非公司的暂时亏损,而是财务数据的“失真”。

一旦代表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订阅收入”被提前计入财报,那么评估企业健康度的“仪表盘”便瞬间失灵,这显然触动了长期投资者最敏感的神经。

谁是受害者?

看到这类,投资者想必能认知到,这场官司关乎未来商业世界财务规则。

但是,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是“完美受害者”吗?

其实不然。

以专业和触角灵敏著称的主权基金投资团队,为何在当初尽调与投资决策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质疑并纠正这一潜在风险?

这起事件,恰恰凸显了机构投资者在面对颠覆性创新时的一种“认知惰性”。当一家公司代表着未来的技术方向与商业模式时,强大的惯性会驱使资本去相信其叙事,甚至不自觉地为其潜在的瑕疵进行“脑补”与合理化。

尽调流程可能更侧重于评估市场容量与技术路线,却相对弱化了对创新商业模式下财务确认这一“老问题”的审慎审视。

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被投企业,都需要好好反思这场争端。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亦在雪球、财富号、同顺号、新浪微博、新浪看点、和讯、界面、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头条号、一点号、中金在线、爱股票、格隆汇等平台同步更新。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13552947334 (仅微信) /cnzb2017@163.com (邮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起诉蔚来,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