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政部集中公布33份行政处罚,重拳整治审计行业违规行为。图/IC photo不去现场就签字?财政部开出的一张130万罚单,撕开了审计行业“闭眼盖章”乱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财政部集中公布33份行政处罚,重拳整治审计行业违规行为。其中,7家会计师事务所及18名注册会计师被罚,暴露出审计程序缺失、职业操守失守等严重问题。
最典型的案例,是河南守正创新会计师事务所。他们未到现场执行审计程序,直接沿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资料,就为武汉碧水集团有限公司等69户企业2023年度财务报表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充分暴露其审计程序严重缺失,导致其被暂停业务3个月,并没收违法所得130余万元。
审计制度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看门人”,承担着对市场主体财务信息进行核查、鉴证的重要职责,其专业意见直接影响投资者决策与市场秩序。然而,部分审计机构未能恪守职责,反而沦为财务报告的“美化师”甚至是财务造假的“合谋者”,这不仅背离了专业操守,更严重误导投资者判断,扰乱市场秩序。
此次披露的案例中,涉事会计师事务所竟在未到场的情况下,就给企业的审计报告“闭眼签字”,性质可谓极其恶劣。相关部门依法开出暂停业务和高达百万罚款的处置“罚单”,无疑再次向行业发出了“严监严管”的明确信号。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以审计机构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看门人”的高压监管态势,一直是很明确的。这无论是从相关处罚案例的数量,还是从相关监管规则的完善而言,都有清晰体现。
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今年已有18家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机构处罚35次,合计罚没金额2.87亿元,年内处罚次数已超过2024年全年。此外,今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与中国证监会会计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用好联合工作机制,持续引导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
当然,监管“罚单”的数量增多,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力度的加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审计市场的规范性确实仍有待提高。
从此次公布的案例看,被处罚的事务所和会计师普遍存在内部管理混乱、审计程序缺失、独立性维护不足等问题。如有的企业,竟然在审计机构的“背书”下,财务造假行为持续了8年之久;还有的企业,因为注册会计师未能发挥该有的“把关人”角色,导致出现虚增2023年度营业成本2.4亿元等一系列重大错报。
这样的造假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虚构利润、隐瞒债务等手段来粉饰报表,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并影响到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特别是在当前鼓励市场创新、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强化审计市场规范、提升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而净化审计行业生态,提升企业财务“造假”门槛,仅是事后的“重罚”仍不够。比如,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施行,本身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核查把关责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相应地,针对审计机构自然也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常态化监管体系。
如有建议称,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异常关联的监测,实现精准识别与打击。同时,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严重失信主体的公示力度,并通过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规成本。此外,部分地区已尝试运用科技手段,重点关注财务异常或存在舞弊风险的企业,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审计公司造假的“制衡”。
总之,规范审计行业是维护企业公平竞争与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保障。既要对财务造假企业与参与其中的审计机构与人员实施“双罚”,形成有力震慑,也需要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监管预期,推动审计行业在根本上回归“看门人”本位,真正成为资本市场可信赖的守护者。
编辑 / 徐秋颖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