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接受采访表示:用毛笔在宣纸作画的方法 元四家做出典范建立了成熟的样式


近年来,元四家的作品偶有出现在拍场的情况,而且都能高价成交,例如,吴镇《山窗听雨图》在2016年,以1.5亿元落槌,1.725亿元成交,同时刷新了吴镇作品的拍卖纪录。2019年,黄公望的《秋林烟霭图》以3105万元成交,两年前,同样是北美重要私人珍藏的元王蒙《涤砚图》,以2.875亿元人民币成交。元四家的作品只要亮相拍场,总能斩获不菲价格,那到底元四家作品好在哪里?如何欣赏?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接受采访时表示,毛笔在宣纸作画时所呈现的一系列痕迹、美感以及规范,元四家是具有典范意义,可以认为元四家为文人画的技术建立起了成熟的样式。

王蒙的山水画以繁密见胜

两年前,同样是北美重要私人珍藏的元王蒙《涤砚图》,以2.875亿元人民币成交。此件是王蒙为嵕山(即余谦)所作,曾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中。《涤砚图》仅高65厘米,宽34.75厘米,也正是因为“小”,更不由赞叹其绝妙经营——如此小的画幅中,可以“致广大”,山水多至十余重,营造溪山无尽的空间感;亦能“尽精微”,树木不下十数种,细密的树石笔触,皴点钩划,满纸烟霭,生动至极。

元四家之一的王蒙(1308-1385),生逢乱世,仕途坎坷,而其艺术事业却得天独厚。少年时得其外祖、艺坛领袖赵孟頫言传身教,又有机会饱览赵氏所藏前贤名慧,故而能将唐宋诸家多种技法融入个人创作。

王蒙的山水画以繁密见胜,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气象磅礴,影响极为深广。明初王绂、刘珏、杜琼及至沈周、文徵明、文伯仁等无不得其沾溉。沈周代表作《庐山高图》,便是取法王蒙而成一代杰作。之后董其昌正是王蒙的崇拜者。清四僧中,石涛、石谿更是精研弥深,得其神髓而自开生面。近代则有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亦潜心学王,傅抱石的抱石皴便是得法于王蒙解索皴而扬誉天下的。

刘文东认为,“后世追求的书卷气正是由王蒙所引发的。”通过美术史资料可知,在元代,有文献可证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读书图人物是王蒙,其读书图在元人诗集多见记述,包括张昱《张光弼诗集》卷七有题其《临泉读书图》;吕诚《来鹤亭诗集》卷八有题其《匡山读书图》,上海博物馆就藏有一幅王蒙的《春山读书图》,王蒙把读书图带进了一个新境界。高延亮在《〈读书图〉论稿》里认为,王蒙把宋人偶一为之的题材,变成了山水画中的一个惯例。

《春山读书图》作为王蒙的代表作之一,构图为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画面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山石的画法是王蒙擅长的解索皴,恰当地表现了南方石山的结构和质感。画面下方的土岗和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屋内有一人在读书,山丘的右边是水,近处有一个水亭,主人端坐着,似乎在观赏春景,小童在其后服侍。山谷深处有一个屋舍,里面有一人,似乎在劳作。画作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向往,读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元代绘画又被称为心画”

“宋元临摹”是广美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刘文东介绍,对宋画和元画的临摹,就是让学生了解宋元山水画两座高峰的审美与技术的区别,“宋画主要是通过用笔的锤炼,追求天人合一的同时,以混沌和厚重的视觉呈现,表达个体对大自然的膜拜以及以自然为关照;而元画则回归内心,向内追求本心的自然观想,这跟当时的科举制度被取消,文人失去晋仕之阶有关,大量文人墨客隐入山林,文人画由此开启,因此,元代山水画又被称为书斋山水画或心画。”

刘文东具体从技法的层面分析表示,宋画更多的是以短皴见长,比如雨点皴、豆瓣皴、刮铁皴、小斧劈皴等,元画更多采用的是线皴,即长皴,比如大小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折带皴、乱柴皴,长皴的特点是笔法的变化较大。古人所谓“宋画千笔万笔无一笔不简;元人一笔两笔无一笔不繁”。即是形容宋元山水画对用笔塑形的理解各有选取。换言之,宋画的每一笔更多的是解决形体轮廓、对象质感,每一笔都较短,意蕴相对单纯,变化也少;但元画往往一笔要呈现干湿浓淡,线条意蕴变化很大,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的每一笔,其扭动性都很强,从湿到干,从枯到润,可以说,元画的线条是“绵里藏针”。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宣纸作画实际上是从元代才被广泛使用,这就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笔墨’品相以及内涵,元代与宋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元四家重构了笔、墨与纸之间的文化范式,从而建立了后世对文人画的样式叠加。”刘文东说。

“没有一个画家能够超越黄公望”

在中国画的三大高峰中,元四家正是第三座高峰的代表之一,他们对明清绘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清四王”主要学习的对象正是黄公望。

在元四家中,黄公望的名声自然是最大的。美术史学家高居翰认为,“在元代大师之中,影响后世山水最巨的是黄公望。”同为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就曾言,“没有一个画家能够超越黄公望。他的风格澹泊而收敛。在中国人眼中,是理想文人气质的完美体现。”

2016年12月,吴镇《山窗听雨图》以1.5亿元落槌,1.725亿元成交,同时刷新了吴镇作品的拍卖纪录。高居翰如此写道,“他年轻时便开始作画,但是直到年过五十创作才臻于成熟:他最早的纪年作品绘于1328年,仍然有些拙涩。到了晚年,虽然求画的人愈来愈多,但他仍然很迟疑,后来一概回绝那些愿意出价钱购画的人——据载,富人若想要以赠礼求画,他一定断然拒绝。他常在画上自题自跋,但是却不准别人在画上品题,和当时的习尚大相径庭。1354年,在写完自己的墓志铭之后去世。”

刘文东认为,吴镇作品中的披麻皴跟黄公望的披麻皴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采用湿笔短皴,较之后者的作品更湿润;吴镇一生不追求功名,他题材以《渔父图》为主,以此显示自身隐逸之志;画面格调比较高,这与同为元四家的倪瓒有异曲同工之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广美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接受采访表示:用毛笔在宣纸作画的方法 元四家做出典范建立了成熟的样式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