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北疆诗韵——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内蒙古站”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内蒙古美术馆、广州雕塑院承办,广州市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协办,并得到北京艺彩风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州市石磨坊雕塑景观艺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草原的好客辽阔与许鸿飞作品
有精神共鸣
内蒙古美术馆副馆长柳迪坦言,内蒙古拥有深厚的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从马头琴的悠扬到那达慕的豪情,从草原的辽阔到民族的热烈,北疆文化里对生命的赞颂,对自由的向往,与许鸿飞先生作品当中蕴含的活力和温情有着天然的精神共鸣。“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他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很有艺术感染力,而且作品中表达出的那种自信、活泼快乐,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自愈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博士学位论文理论导师宋伟光认为,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具有“对话性”,“他到每一个地方展览都有来自不同受众的不同反响,有不同的解读和品赏,这也构成其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在地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有“符号性”,在宋伟光看来,“这种符号性不独属于许鸿飞本人,而是属于广大民众,属于中国的同时也属于世界的,因为我跟他去过好几个国家,无论是绅士的英国、冷静的日本还是热情的古巴,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他的作品都敞开怀抱,深入对话。”宋伟光认为,许鸿飞接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但他并没有被传统控制,而是从形式手法中走出来了,走向了个人对自然的理解,对身体的重新发现,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掌握了符号之间的跨越性的运用。
许鸿飞从最初的“走出去”展示风采,到“走进去”融入当地文化,再到如今“请出去”“请回去”“留下来”“融进去”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在宋伟光看来,这体现了许鸿飞艺术的“策略性”。通过实践,一步步让来自中国的雕塑融入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与实力。
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
做出了个人的创新探索
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也有同感,他说,“许鸿飞的作品中,那种幽默、快乐、自由形象的特点,与内蒙古大草原孕育出的开放与自由的特点,有共通性,而且这里欢歌笑语的文化恰恰被许鸿飞的雕塑所表现了,所以说,许鸿飞的作品既有时代性、民族性,还有世界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许鸿飞的雕塑走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都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欢迎的原因。但这些特性归根到底就是许鸿飞雕塑的创新性,他并非中西兼容,而是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做出了个人的创新探索。”
“这是我世界巡展的第72站,其实每一站都不一样,每一站都有新作,都在变化中,我是一边展览,一边生发出新的创作灵感。比如这次展出的《中华儿女大团结》就是新近作品。”著名雕塑家许鸿飞表示,“这是第一次带作品到内蒙古,但布展的时候已经让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我的雕塑似乎跟这里的文化有一种共融性,正如柳迪副馆长所说,北疆文化与我的作品所彰显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深耕雕塑艺术领域三十余载,其作品以独特创造力与深厚艺术功底享誉国内外。此次内蒙古站展览荟萃其精品力作90余件,涵盖人民美好生活、社会历史、乡村振兴、音乐旋律、体育动感及标志性“肥女”系列作品,更以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传递生活暖意。自2013年开启全球巡展以来,他的作品已走过30余个国家和地区,来到了内蒙古举办第72站,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推向世界舞台,更见证了中国艺术国际化进程的跨越。
此次巡展落地内蒙古美术馆,不仅是许鸿飞雕塑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一站,更通过雕塑这一国际化艺术语言,将岭南艺术活力与北疆文化底蕴巧妙联结,既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多元风貌,更以艺术为纽带深化了粤蒙两地文化交流。此次展览不仅为内蒙古公众带来高品质艺术盛宴,更助力探索艺术赋能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为北疆文化高地建设注入新活力。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