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产品、交付是合作的核心三要素,缺一不可。国际客户的合作周期远比行业常规的‘三年敲门’更长,往往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沉淀。这并非准入门槛的刻意设限,而是源于其严苛且完备的验证体系——从技术模块、技术原型的初步校验到量产方案、预量产的全面测试,再到量产开发与最终交付,全流程环环相扣。漫长周期背后,是对技术实力的极致要求,尤其是在功能安全上,更是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日前,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表示。
Momenta作为智驾领域“独角兽”,凭借硬实力,敲开了BBA、丰田等跨国车企的大门,历经长时间的严苛验证,构建起国际合作的坚实基础。
合作模式变为
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
一方面,搭载华为、Momenta等主流智驾方案的合作车企和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对于车企来说,智驾方案过于集中且统一。这是否会造成整个汽车产业智能化水平同质化加剧?面对不同客户,Momenta如何解决智驾方案差异化与统一性的问题?
曹旭东对《汽车观察》表示:“首先,统一性可能更重要。比如在安全上,只有好与更好,没有差异,Momenta要做的就是在硬件配置不同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安全拉到同一水平;其次,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驾驶体验上,Momenta会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车型,适配不同的驾驶风格,大模型能够输出多条驾驶轨迹,可以通过配置化的方式去实现差异化。”
不难看出,Momenta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供应商+战略伙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是合作一代并且规划一代或预研一代。
2025年被视为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对于智驾能力会不会成为车企竞争胜负手的问题,曹旭东表示,智能辅助很重要,而且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高,未来会逐渐变成一个标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智驾的摩尔定律,其实行业发展速度甚至会以超过两年10倍的速度提升。这样产品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肯定会逐渐变成一个标配的产品。
战略稳步推进
“一个飞轮、两条腿”
“智能驾驶具备很强的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数据、体验和成本上,而Momenta对此拥有先发优势。”曹旭东对《汽车观察》解释道,更大的规模会产生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会令大模型学到更多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好的体验,以此形成闭环。
自2022年首次实现量产搭载后,Momenta凭借更早的规模化布局成为行业先行者。曹旭东强调:“对人工智能的信仰和对技术创新的热爱同样重要。一家好的公司来自好的业务,好的业务来自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来自好的技术,好的技术来自好的团队和好的文化。”
Momenta创始团队80%都有着技术背景,且技术背景全都与深度学习相关。这些来自清华、中科大、MIT和CMU等高校的技术人才,时刻冲在人工智能第一线,依靠严谨的科学思维与工程素养,不仅塑造了Momenta的研发节奏,还构成了Momenta能打胜仗的独特技术基因。
凭借对AI技术演进方向的直觉以及对数据驱动算法模式的信仰,Momenta很快就确立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产品战略。其中,“一个飞轮”是指依靠数据飞轮,包括三个关键因素——数据驱动、海量数据和闭环自动化;“两条腿”是指量产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
例如,基于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实现了5~10倍的提升,充分体现了Momenta对技术的执着追求。
展望
全球或仅剩三四家头部企业
如果说自动驾驶的上半场是高阶辅助驾驶,那么下半场则是走向无人驾驶。在曹旭东看来,无人驾驶也分上下半场,甚至会有一些新的超级玩家进入,“到时候中国市场可能就剩下2~3家头部企业,全球市场可能也就剩下3~4家”。
2025年9月17日,工信部宣布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按照时间表,该标准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15日,预计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国内首次针对L2级辅助驾驶制定的强制性国标,意味着给处于风口的辅助驾驶画下一条标准线,如达不到标准,就不能称之为L2级辅助驾驶。
“一旦强标落地,并且能有效执行,中国的智能辅助驾驶标准很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先进、最严格的标准,弥补了行业重大短板,有利于整个智能辅助驾驶在安全上的持续发展。”曹旭东认为,Momenta持续穿越技术周期的要义来自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不光是OEM,还包括汽车用户。所以,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整个公司的技术体系也是围绕着安全价值去构建的。
据中国经营报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