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艺术与科技三年展”于11月1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三年展将大湾区构建为一个思辨的“湿域”,以“湿媒介”为线索,拒绝静态的叙事,转而关注渗透、共振与弥散的“生命—技术—感知”网络。2025年“咸水、湍流与算法地景”从地理与物质维度出发,探索水体与数据共同塑造的地景与记忆;2026年“悬置的生成”关注介于稳定与流动之间的临界状态,探讨在技术湍流中维持能动性的可能;2027年“弥漫的感知”则进入无定形的感知场,思考智能与意识在去界面状态下的共生模式。
主办方介绍,大湾区是一片处于不断生成的地理与精神地带。这里的水从未静止:潮汐、贸易、信仰、资本与算法在流动的密度中交叠,构成一种尚未被命名的存在状态。人们生活于交汇之中,共同塑造出一个以“混合”为常态的文化地景。
板块一,“潮汐节律”的参展艺术家为费俊、师丹青、郑达、缪晓春,艺术家以身体为感应器,重新建构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感知循环:在算法与呼吸之间,在能量与信号之间,展开一种新的相互感应关系。板块二,“咸水记忆”的参展艺术家为王之纲、冯梦波、田晓磊、黄钺,艺术家从电子废墟到影像残片,从算法创造到数据幽灵,每一处断裂都在反射文明自身的潜意识。它提醒我们,技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进入另一种物质状态,如盐在水中的隐匿与析出。板块三,“涌动边界”的参展艺术家为:邹麓阳、漆贞贞 & 汪洋、王楠、HONG studio,这一板块关注“阈限”的诗学,当算法、非人主体与社会系统交织时,边界不再稳定,继而成为充满偶然与创造力的生成空间。
(梁志钦)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湾区·艺术与科技三年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