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工程博士生毕业的“破壁”之旅


受访者供图

魏连峰答辩现场。

■本报记者 陈彬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但魏连峰却用了将近4个小时,才从答辩现场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魏连峰的博士毕业论文有问题。事实上,当时他手中并没有一份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在这4个小时里,他向答辩专家讲述的不是他的“学术成果”,而是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随着答辩顺利通过,魏连峰成为哈工大首位凭借实践成果通过答辩并获得学位的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彼时,距离魏连峰作出用这种方式完成博士生阶段“最后一击”的决定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哈工大校方针对工程类研究生毕业模式的探索却已经悄然进行多年。

回母校“深造”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工大人’,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哈工大读的。”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魏连峰回忆,2008年硕士毕业时,他原本的志向是成为一名老师,但考虑多方因素后,他还是选择来到距离母校千里之外的成都,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

在这里,魏连峰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院里的技术专家与管理骨干。

“我非常喜欢技术性工作,所以在工作中也一直不断钻研技术。”这些年来,魏连峰负责了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如今的他早已经获得了研究员职称,也有了自己的研究生。

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魏连峰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仅限于工程和科研合作,或者对学生的联合培养,但绝不会再次“回炉”成为学生。然而,魏连峰多年来的一个困惑,却让这件不可能的事最终成为现实。

“随着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我愈发觉得工程当中的很多实践问题,往往会触及机理性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这些知识的加持,解决问题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魏连峰说。

比如,由于在高温下能保持良好的延展性和焊接性能,钼铼合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在核领域的应用中,由于工程的特殊性,该合金内部的铼含量要有所降低。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进行焊接加工时,钼铼合金更容易出现裂纹和气孔。

“对于该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旦涉及某些冶金学的原理性内容,原来所学的内容就不够用了。”无奈之下,魏连峰只能和母校联系,并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从原理层面找到了气孔和裂纹产生的根源,最终设计出针对性方案。

“如果仅仅采用工程方法,只能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各种参数,而通过理论分析,在对某些基本原理加以应用的基础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类似情况在魏连峰的科研工作中并不罕见。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产业界的应用也让魏连峰感受到压力。这些压力汇聚在一起,让他开始认真地考虑,是不是应该再回母校“深造”一下。

恰在此时,哈工大的一则新闻让他更加坚定了“回炉”的想法。

2021年,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学院以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等为抓手,重点解决产业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也是在那一年,魏连峰决定重回母校,拜在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彦宾门下,在职攻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此时,重回学生身份的魏连峰遇到了与多年前读硕士入校时一样的问题——选一个怎样的研究课题?

硕士层面的探索

20年前,魏连峰刚刚硕士入学时,陈彦宾曾一次性推荐给他几个题目,让他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但当时的他对于这些题目“没有一点儿概念”。而今,拥有十几年一线工程实践经验的他,已然可以从容应对这些问题了。

“这些年的工作给了我太多科研上的启发,让我很清楚一个问题背后需要研究的‘点’在哪里。”最终,魏连峰将自己在此前技术研发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真空激光焊接工艺开发、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作为自己的博士生研究课题。

就在魏连峰和导师们围绕课题刻苦钻研的同时,在哈工大的校园内,另一群人也在为一个“课题”而苦苦求索。

魏连峰入学后的第二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启动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该专项聚焦电子信息、机械等18个关键领域,力争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打造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哈工大是该专项的首批参与者之一。

围绕该专项,有一项内容引起了哈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宗影影的注意,那就是允许学生用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新装置研制等替代学位论文。

“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因为很多工程问题本身就不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的,甚至根本就不适合发文章,特别是某些‘卡脖子’问题,解决之道就在于技术本身。”宗影影说。

然而,彼时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允许学生凭借实践成果毕业。但在宗影影看来,“在定制化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过程中,学校肩负着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者、人才培养枢纽创新者、学位评价改革先行者的使命任务”。

2023年,哈工大参加了有关部委组织的“学位立法调研座谈会”。这次会上,宗影影发现学位法草案中,“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已经并列在一起,成为研究生可以获得学位的途径之一。

2024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正式通过,实践成果作为与学位论文等同的学位授予条件被首次写入法律条文。在宗影影的印象中,这是国家层面在涉及研究生学位获取的文件里,第一次使用“实践成果”一词,这让她信心大增。

在《学位法》通过两个月后,作为哈工大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该校2022级硕士生朱澳经过两年的校企联合培养后,凭借一篇工程设计报告,成为全国首位以实践成果通过答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有意思的是,在招收朱澳之初,他的导师与朱澳的联合培养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以朱澳的培养为纽带,该导师不但与中核工程联合申请了科研项目,还成为中核工程的母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主导设立的中国核工业联合研究生院的专家。

“我想让他试一试”

有了在硕士层面培养的经验后,博士层面的探索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哈工大,陈彦宾是第一批招收工程博士研究生的教师。那是在2019年前后,当时对于工程博士该如何培养,人们还没有很清晰的认知,陈彦宾也不例外。

不过,搞了几十年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他还是认准一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国家输送人才。既然如此,学生毕业到工作单位后马上能够上手,这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这一理念,陈彦宾已经坚持多年,但如何实现?他给出的答案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因如此,他的团队成员从来没有中断过与产业界的联系,其中便包括彼时还在团队中读硕士的魏连峰。

于是,当他得知学校希望能选出可以凭借工程实践毕业的工程博士生时,他马上想到了已经有十几年工程经验、目前也在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努力的魏连峰。

“我想让他试一试。”陈彦宾说。

这并不容易,因为不管是内容还是结构,学术论文与实践报告都有很大差异。正如魏连峰所说,“学术论文主要讲学术理论,而实践报告则是要将一个产品从基础科研到工程科研,再到最终应用的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科研方法、运行模式梳理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中间,学术内容只占到小部分”。

彼时,距离魏连峰的论文答辩时间只剩下四五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逻辑是很‘顺’的”

今年9月,魏连峰的答辩如期举行。为了证明魏连峰成果所具有的工程实践价值,校方特意邀请了多位产业界人士担任答辩专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直在现场的宗影影语气中仍有些激动。

与宗影影的激动相比,对于那几个月的报告修改,乃至最终持续4个小时的答辩,魏连峰却显得很平静。

“我只是面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顺理成章地把基础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并最终解决了问题。然后,我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份报告。这样的逻辑是很‘顺’的。”他说。

对此,宗影影表示,目前哈工大已经与6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开展工程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截至目前,在哈工大的所有博士生中,已经有近3000名与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专项博士生。这类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要与联合培养单位深度融合。

“换句话说,相比于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工程实践成果或报告也许更适合他们。”宗影影说。

如今,魏连峰已经回到了此前的工作岗位。在从事研究的同时,他还负责两名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其中一名硕士生还是他与母校联合培养的。

对于这名学生,魏连峰早已打定主意,让他也凭借实践成果毕业。“目前,他的工程课题已经接近尾声,只剩下一些应用验证环节。按照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要启动实验报告的编写了。”他笑着说。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一场工程博士生毕业的“破壁”之旅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