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工业发展贯穿了半部云南近现代史,见证着云南矿业发展的历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锡铅合金精炼效率低、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不足的行业痛点,成为阻碍云南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如何让拥有厚重积淀的传统冶金业,在智能化时代焕发新生?云南南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南星科技)从装备升级着手,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起“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制定—装备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路径,成功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锡铅合金智能化精炼装备,不仅让我国有色金属精炼装备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让云南锡工业在新时代写下“中国智造”的新篇。日前,该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有色金属精炼曾长期被国外装备‘卡脖子’,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让我们既面临高成本压力,又受限于技术升级。”南星科技有关负责人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境,语气中仍带着感慨。瞄准行业痛点,这家由昆明理工大学孵化的科技企业,果断走上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南星科技联合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中心,组建跨学科攻关小组,聚焦多级精炼、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方向,围绕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电解精炼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
专利布局是技术转化的基础,系统性组合更能释放最大价值。“单一专利难以形成竞争力,我们要构建全方位的技术保护网。”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团队在研发阶段就嵌入专利导航,针对生产效率、能耗控制等关键技术节点,布局形成“工艺方法—装备结构—控制系统”三维专利保护体系,最终整合21项核心技术形成高质量专利组合。在专利布局的同时,团队参与制定《有色冶金电铅精炼系统成套装备》等地方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深度融合,牢牢掌握了行业技术话语权。
“这项技术能成功落地,关键在于我们创新了产学研协同机制。”南星科技有关负责人展示了一份特殊的协议——研发团队以专利使用权作价入股,与企业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并按5%的设备销售分成和3%的工艺升级服务费享受长期收益。“研发端与市场端深度捆绑,可以让企业更敢投、科研人员更敢干,大家拧成一股绳推进技术落地。”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示范生产线通过装备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复制,国产化率达100%,成功在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落地应用。
产业化落地3年来,这项专利技术的生态赋能价值持续释放。相关专利产品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12亿元,推动我国有色金属精炼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从15%提升至32%。在绿色发展方面,该装备年减排含重金属废水2万吨、废气1.5亿立方米,金属回收率超99%,为绿色冶炼产业链降本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转化还带动了产业链协同升级——上游推动特种材料供应商技术革新,下游催生出智能运维等新业态,区域内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专利转化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迭代的生态共建。”南星科技负责人透露,团队正依托现有专利组合,跟踪市场需求进行技术二次开发。在昆明理工大学“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的支持下,南星科技已累计获得40余件专利,成功研发10多种高端装备。作为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南星科技的实践不仅盘活了高校存量专利,更形成了可复制的全链条转化模式。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围绕有色金属精炼领域的新需求布局更多高价值专利。”提到未来发展,南星科技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生产线的高效运转,科技企业用专利转化的力量,让“中国智造”在全球有色金属装备领域绽放光彩,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报记者 黄佾)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