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我国在科学技术与工程科技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称号。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增选结果,共144人当选。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0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02人,院士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了解,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为57.2岁,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66岁,其中60岁(含)以下占67.1%,女性科学家有5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位专家扎根西部边远地区,8位为女性科学家。
在本次增选中,广东省共有9位科学家当选,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7位新晋院士来自高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同时有两位专家当选,其余2位来自企业,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显著推动作用。
此外,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隽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柳卫平,均长期在广东工作,并担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王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海平 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成果入选今年广东省高考试题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夏海平,长期致力于金属有机化学中碳–金属(C–M)键的构筑研究,不断挑战C–M键数量的极限。他首次实现将金属嵌入轮烯平面中心,成功构建具有D5h对称性的强芳香性金属核轮烯,创下过渡金属赤道平面上C–M键数量的新纪录,并由此开创了“金属核轮烯化学”这一新兴方向。
他的系统性研究拓展了芳香性概念与成键理论,开辟了金属有机化学、芳香化学与配位化学深度融合的交叉研究领域。相关成果不仅走进书架,被收录于国际经典教科书《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也登上货架,进入J&K(百灵威)试剂目录实现全球销售;更走进考场,入选2025年广东省高考试题。
●曾木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国际高度认可的EB病毒研究领军学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曾木圣,是享有国际声誉的Epstein-Barr 病毒(EB病毒)研究领军学者。他长期聚焦于EB病毒的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发现了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及B细胞与上皮细胞的通用受体,阐明多受体序贯协同介导病毒感染的新机制,并构建了EB病毒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相关成果已成功转让给国内龙头企业。
他的研究为从源头阻断EB病毒感染、预防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有力推动了EB病毒体系化新型疫苗的研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廉玉波 比亚迪
开创性成果助力中国新能源车领跑全球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整车的研发工作,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为我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作出重要贡献。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级及行业特等奖、一等奖共4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出版著作2部。参与制订8项国家标准,并主持起草了首个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国际标准化作出关键贡献。
●黄玉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深耕聚合物反应工程 推动关键技术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深圳校区校长黄玉东,长期致力于聚合物反应工程及界面化学工程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工程化应用,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科学成果。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一级学会一等奖5项,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光华工程科技奖,当选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黄险波 金发科技
深耕高分子材料全链条攻关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是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创室主任。
近三十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科研与生产一线,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围绕车用材料高性能化、电子材料安全环保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规模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化等方向,系统开展了从介观尺度调控、化学合成创制到高效成型加工,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实施的全链条攻关,为我国高性能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中民 华南师范大学
专注玻璃光纤研究 致力激光技术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长期从事玻璃光纤、光纤激光及激光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杨中民于2002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华南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物理与光电学院院长、广州学院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3年12月起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
●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
以精密制造之舞 赋能电子工业之微
“我们做的事情,就像在头发丝上跳舞。”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工作。
三十余年来,陈新教授潜心科研,致力于精密电子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开拓性地构建了高速高精电子制造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理论技术体系。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高速机构动态优化设计、高速精密运动平台驱动与控制、微细阵列高质高效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徐瑞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首创消化道肿瘤中国免疫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瑞华,是我国在消化道肿瘤内科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专家。
历经37年研究,他创建了克服免疫治疗抵抗的新策略,并据此首创消化道肿瘤中国免疫治疗方案,实现了从“中国方案”到“全球标准”的突破。他还创新了增效低毒的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相关内容被纳入国内外临床指南。由他领衔创建的系列诊疗方案,显著提升了我国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朱世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贯通化工产学研,致力科学普及化
朱世平于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石油化工专业,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座教授、副校长、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创院院长。
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工与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专长于聚合反应工程,在茂金属催化溶液法烯烃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过程数学建模及工业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朱教授亦热心科普,于2019年发表《化工之歌》,自2021年起主讲中国化工学会大学新生“化工第一课”,并走进上百所中学开展题为《学成理工艺,货与百姓家》的科普讲座。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