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亿估值独角兽Skild AI:两位教授造出「不死」大脑,震撼科技圈


来源:创业邦

后排居中两位男性为Skild AI

创始人:左 迪帕克·帕塔克 ,右 阿比纳夫·古普塔

当一台四足机器人的四条腿被电锯全部锯断,它没有停止工作,而是继续用残存的机身向前蠕动。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机器人创业公司Skild AI在X上发布的真实视频。屏幕上不断闪现的”Adapting…”,宣告了一个机器人新时代的来临。

一年估值翻三倍,资本为何疯狂?

Skild AI 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衍生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 致力于构建能够安装到各种机器和机器人设备上的人工智能系统,称为通用大脑。

创业邦 获悉, Skild AI在短短两年内已完成三轮融资,总额超4亿美元。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估值飙升速度——从2024年7月A轮的15亿美元,跃升至2025年6月的45亿美元,一年内翻了三倍。

这家初创公司的投资方阵容堪称”全明星”:软银集团、贝佐斯、红杉资本、光速创投、Coatue等顶级机构齐聚,甚至卡内基梅隆大学也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场。

“两位创始人是机器人技术的’催化剂’,过去几年该领域取得的一些进步,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学术成果。”一位参与投资尽调的VC合伙人如此评价。

两位教授,缔造最快独角兽

Skild AI的背后,是两位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阿比纳夫·古普塔(Abhinav Gupta)和迪帕克·帕塔克(Deepak Pathak)。

古普塔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曾是Meta旗下FAIR Robotics的创始成员兼研究负责人,在视觉与机器人学习领域的论文引用量超过8万次。帕塔克则是计算机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深耕”视觉-学习-机器人”交叉领域,其开发的”好奇心驱动学习”方法已被引用4000多次。

“我们在机器人领域耕耘了十余年,现在正是把研究规模化为产品的最佳时机。”帕塔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

2023年5月,两位教授在匹兹堡共同创立Skild AI,团队成员多来自Meta、特斯拉、英伟达等公司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

他们的长期目标极为宏大:”开发扎根于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以打造一个通用、灵活、智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更通俗地说,Skild AI正在构建一个 通用大脑 Skild Brain——这个基础模型可以安装到各种机器人上,使它们能够完成诸如爬楼、绕过障碍物、拾取物品等基本动作。

一个大脑,控制十万种身体

Skild AI的技术核心,在于解决了机器人行业的”碎片化噩梦”。

传统机器人行业有个死结:一台机器人对应一套控制器,换个机型、换个任务就得重新开发。比如给物流AGV写的程序,拿到工业机械臂上完全没用。

Skild Brain的目标就是打破这个僵局—— “任何机器人、任何任务、一个大脑”

“我们创建了一个包含十万台不同机器人的 多元 宇宙,并在其中让模型’走’了一千年的模拟时间。”Skild AI技术负责人介绍。

这种极致训练逼出了一个真正通用的”大脑”。测试结果显示:

断腿适应 当机器人的腿被部分锯断,它能学会用残肢爬行;

关节锁死 电机被锁死后,它会重新规划步态,实现”跛行”;

轮子卡住 轮式机器人轮子卡住时,能自动切换为步行模式;

踩高跷 即使被装上远超训练参数的”高跷”,也能快速适应行走。

团队公布的视频DEMO中,有一个画面非常科幻 :”四足机器人的四条腿全被电锯砍断,它依然能靠着躯干和残肢继续前进。”

三大壁垒, 核心护城河

估值45亿美元,Skild AI靠的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别人难以复制的三重壁垒。

技术壁垒:机器人也有了”记忆力”

传统机器人是”走一步看一步”,而Skild Brain能”记住”过去的操作经验。通过团队研发的LocoFormer技术,模型能利用”跨回合长上下文”,把之前失败的经历转化为优化策略。

多数机器人控制策略的记忆窗口只有几百毫秒,而Skild Brain的上下文窗口却长出一百倍以上。

数据壁垒:越用越强的”飞轮效应”

机器人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数据稀缺”,但Skild AI找到了破局方法:

仿真训练 通过NVIDIA Isaac Lab创建海量虚拟数据;

真实回灌 已部署机器人上传操作经验;

人类视频 从在线视频中提取人类行为模式。

这种”部署→数据→优化→再部署”的正向循环,形成了强大的数据护城河。

生态壁垒:顶级资本+产业伙伴的”护城河”

软银、亚马逊、HPE这些股东和伙伴,提供了远超资金的支持:

亚马逊提供物流场景落地资源;

HPE解决算力瓶颈;

软银的全球供应链资源加速商业化。

这种资本+资源的组合,是纯创业公司难以复制的。

商业化落地,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尽管技术惊艳,但Skild AI的商业化进程同样扎实。

2025年3月,Skild AI与HPE达成合作,解决”类人机器人大脑”训练的算力难题。四个月后,公司公布与LG CNS的合作,瞄准物流和工业场景,探索模型授权模式。

“我们在匹兹堡的测试中,机器人实现了60%-80%的任务性能,就在收集数据后的几个小时内。”Skild AI团队透露。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成本优势——Skild Brain能适配低成本、有噪声的硬件,成功在价值4000-15000美元的机器人系统上部署,而传统定制系统成本超过25万美元。

机器人的”大脑革命”,才刚刚开始

从估值15亿到45亿,资本追捧的不是一个更聪明的控制器,而是能让所有机器人共享智能的”底层操作系统”。

“Skild AI的核心价值,是用共享基础模型解锁了机器人在物理世界的’涌现能力’。”红杉资本在投后报告中写道,”这和过去那种’单点控制器’的不可扩展性,有着本质区别。”

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这意味着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必因一个小故障就全线停机;在灾难救援中,机器人即使”残肢断臂”也能继续执行任务;在消费级市场,一个”大脑”可以”换壳”使用,大幅降低成本。

正如Skild AI视频里闪烁的那行字——”Adapting…”。这不仅是机器人学会的技能,更是技术本身的写照。

Skild AI 会是通往机器人 “唯一大脑”的 终极玩家吗?我们将持续关注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320亿估值独角兽Skild AI:两位教授造出「不死」大脑,震撼科技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