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Demo 到交付价值:Oinone 的「软件+AI」与 AI Native 正确打开方式


过去两年,AI 研发像一场集体冲浪:参数越大越厉害、模型越新越体面,大家抢着卷论文、卷算力、卷发布会。 现在,很现实的一件事摆在所有人面前——光有 AI,不等于有产品,更不等于有生意。

大模型不再是稀缺能力,真正开始变得稀缺的,是:

谁能把「软件+AI」这件事,跑通、跑稳、跑久


点击DEMO

演示环境 相关视频
⚡ 直达演示环境
☕ 账号:admin
☕ 密码:admin
🎬 1. [数式Oinone] #产品化演示# 后端研发与无代码辅助
🎬 2. [数式Oinone] #产品化演示# 前端开发
🎬 3. [数式Oinone] #个性化二开# 后端逻辑
🎬 4. [数式Oinone] #个性化二开# 前端交互
🎬 5. [数式Oinone] #个性化二开# 无代码模式

 

一、AI 热度退去后,大家开始问: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产品?

以前做 AI,做个 Demo 就能刷屏:

  • 一键生成点什么
  • 自动总结点什么
  • 接个 API 就敢说”全栈 AI”

但现在的客观现实是:

  • 客户见过太多 Demo,“哇,好神奇”不再值钱
  • 预算开始收紧,老板只看一件事:能不能带来效率或收入
  • 赛道越卷越窄,一个小功能没办法支撑一个长期业务。

所以,“软件+AI”不再是一个酷炫标签,而变成一道生死题: 你要做的是一个能稳定服务用户、可以规模化复制、能持续迭代的产品,而不是一个临时舞台效果。


二、真正跑通的”软件+AI”,有三个共性

观察现在跑得比较顺的产品,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不是”用了哪种模型”,而是产品和策略层面做对了什么

1. 清晰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拒绝”只做 Demo”

成功的”软件+AI”产品,几乎都有这两个特征:

  1. 场景明确,可复用,不拍脑袋

    • 它不是”哪里都能用一点 AI”,
    • 而是选定一个足够清晰、足够痛、足够大的场景,把体验打磨到”离不开”。
  2. 面向有规模效应的市场

    • 不是只服务几个单点超级乙方的定制项目,
    • 而是瞄准一个可以复制的行业 / 角色 / 工作流,
    • 避免一开始就把自己困在一个天花板很低的窄赛道里。

一句话:

能否规模化,往往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你一开始怎么选”问题”**决定的。

iwEeAqNwbmcDAQTRBuQF0QNoBrAvAzb-08nOXQkCukYf-i0AB9IL_yseCAAJomltCgAL0gAHgRM.png{{{width=”auto” height=”auto”}}}Description

2. 可持续的策略:不是把模型塞进软件就叫产品

很多团队现在的节奏是: 接入一个模型 → 做几个功能 → 发一版 → 等客户来。 这种路径的核心问题是:它默认”技术即价值”。但在真实商业世界里,客户只认两件事:

  1. 客户价值优先,而不是技术炫技优先

    • AI 功能要么帮客户提升效率,要么帮客户减少错误,要么帮客户多赚钱,
    • 如果只是”挺酷的”,那就是——好看,不好卖
  2. 早期要和深度用户一起”共创”,而不是自娱自乐

    • 很多产品上线前,用户反馈严重不足;
    • 等产品做完,才发现场景不对、流程太长、细节不对、嵌不进现有系统;
    • 结果就是:方向偏差 + 资源浪费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

在产品 0→0.5 阶段,就拉一小撮”深度用户”一起打磨, 把他们当成共创伙伴,而不是”晚点再请你们来试用”的观众。


5292E4A4-1FCE-47BA-A391-5198AD315D46.png{{{width=”auto” height=”auto”}}}

3. 提前构建护城河:AI 时代,先发优势只有几个月

AI 领域有个残酷现实: 你今天发的功能,下个季度很可能就被抄完。

所以,”我们先做出来”不叫优势,”我们能形成什么长期积累”才叫。真正能变成护城河的,往往是这些东西:

  • 数据与知识的沉淀: 谁能更持续、系统地在真实场景中积累数据与反馈,谁的模型与能力就会越来越贴地气。

  • 深入工作流的嵌入 : 不是一个”外挂工具栏”,而是嵌进了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让别人很难替换。

  • 品牌与信任: 一旦进入客户的关键业务系统,信任就变成了一种长期粘性, 新玩家想插进来,不只是要”功能更强”,还要回答 “你真的可靠吗?”

总结一下:

AI 产品的同质化速度,是按”月”来算的; 护城河如果不提前设计,后面就只能靠价格战和拼命堆功能。


三、不是所有”软件+AI”都值得做——但方向没错,方法很重要

我们也看到很多失败或半失败项目:

  • 把 AI 当”滤镜”,生硬往已有软件上套一层;
  • 场景过窄,做成了一个”功能插件”,撑不起一个产品;
  • 过度围绕模型能力设计,而不是围绕客户工作流设计。

这些案例证明的不是”软件+AI 不行”,而是:

“软件怎么 + AI”这件事,才是真正的难点。

技术本身方向没错,但如果产品、架构和体验不配套,就会变成:

  • 演示很惊艳,落地很狼狈;
  • POC 做不停,正式上线没几个;
  • 一线团队觉得”没时间教 AI 怎么工作”,最后又回到原来的老系统。

这时候,”AI Native(原生 AI 架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四、Oinone 的态度:不是”给软件加 AI”,而是从一开始就为 AI 生长做空间

很多现在的系统做 AI,是这种路径:

先有一套旧架构 → 再在上面硬加一层 AI → 再努力解决各种兼容性问题。

Oinone 选择的是另一条路:

从设计之初,就把自己当成一个 AI Native 的底座。

这意味着什么?

1. AI 不再是外挂,而是底层能力的一部分

在 Oinone 里,AI 不是一个”后加的按钮”,而是:

  • 直接融入了底层框架和数据流转逻辑;
  • 在权限、流程、数据结构的层面就已经为 AI 预留了位置;
  • 让企业做”软件+AI”时,不用每个需求都重新造一遍轮子

结果是:

从”演示 Demo”跨到”上线可用”,需要跨越的鸿沟被显著缩小—— 不再是”另起炉灶”,而是站在一个 AI Native 的底盘上去组装场景。


2. 可配置 AI 模块:不是一招鲜,而是一整套”能力积木”

市场现在的焦虑是: “我们要不要多做几个垂直场景,万一选错了怎么办?”

Oinone 的思路是:

用一套底层的 AI 能力积木,去支持多个业务场景的快速适配。

你可以:

  • 用同一套 AI 模块,分别适配不同部门、不同流程;
  • 通过配置,而不是大量重写代码,去扩展新的”软件+AI”应用;
  • 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拓宽产品的可服务边界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

  • 不用押宝在一个”单点场景”上;
  • 也不用每次都从”架构重来”开始;
  • 可以更从容地试错、扩张、复制。

3. 把”共创”和”护城河”写进架构里

前面我们说过:深度用户共创,常被严重低估。 Oinone 在 AI Native 的设计里,刻意让这件事变得”顺手”:

  • 通过原生架构,更自然地把用户反馈、业务数据、使用路径沉淀下来;
  • 在共创过程中,系统不是被动”改需求”,而是在不断强化自身的数据与流程壁垒
  • 最后形成的不是一个”项目制交付品”,而是一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你的 AI 原生业务系统

这就是”原生”的真正含义:

不是在表层功能上堆砌 AI, 而是在底层就为了”持续共创 + 持续积累”设计好通路。


五、结语:别再问”要不要做 AI”,而是问——你的软件配得上 AI 吗?

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再去讨论”AI 是不是长期方向”已经没有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只有两个:

  1. 你的软件,是否清楚自己要在”软件+AI”里扮演什么角色?
  2. 你的架构,是否足够原生,足够适合 AI 长期生长?

如果”软件+AI”是下一阶段的必然路径, 那么 Oinone 想做的事情,就是:

让这条路更短一点,更稳一点,也更有复利

别再满足于一个好看的 AI Demo。 是时候认真思考: 下一代真正跑得久的产品,很可能都来自 AI Native 的”原生派”。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从 Demo 到交付价值:Oinone 的「软件+AI」与 AI Native 正确打开方式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