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举行推介会诚邀各方力量共商城市未来发展大计
塔吊林立的重点片区、古韵新生的历史街区、宜居舒适的老旧小区、活力迸发的产业园区……行走在广州的街头巷尾,城市更新带来的蝶变处处可见。11月28日,广州城市更新发展大会暨项目推介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珠水厅举行,诚邀各方力量共商城市未来发展大计。
■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祝建轩 文/图
探索“老建筑+新消费”模式
让城市文脉焕发新生
本次大会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大会一次性推介102个城市更新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原拆原建、城中村改造、旧厂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升级等各种类型,总投资约8077亿元。
其中,在推进危旧住房原拆原建自主更新方面,重点推介得胜岗、应元路等8个项目,投资约18亿元;在加强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方面,在海珠、荔湾、天河等区推出7个宜居改造项目,投资11亿元。在实施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更新改造方面,重点推介17个街区项目(662亿元)、20个旧厂房改造项目(884亿元)及4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6479亿元),通过业态焕新打造消费新场景。在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方面,重点推介长洲岛、文德南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活化项目(23亿元),探索“老建筑+新消费”模式,让城市文脉焕发新生。本次大会展出的推介项目展板会后还将在广州市二宫继续展出,供市民群众了解广州市城市更新推介项目情况。
城市更新智囊团深入参与
确保城市更新工作经得起检验
大会还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签约展示,越秀区瑶台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海珠区得胜岗片区更新改造项目、荔湾区聚龙湾片区启动区更新改造项目、广州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自来水入廊工程等共24个代表性项目集中签约,设计、施工、金融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市场力量积极参与广州城市更新的火热场景与坚定信心。
本次会议设置城市更新项目洽谈分会场,聚焦“政府搭台、金融赋能、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为项目实施方与金融机构、投资企业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对接平台。洽谈会现场气氛热烈,对于各区推介的项目,金融和投资机构积极响应,针对项目融资需求提出定制化信贷、REITs、产业基金等多元金融方案。此次洽谈不仅推动了一批项目从“规划图”走向“签约表”,更初步构建起“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为广州城市更新注入持续动力。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规划、建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为此,广州市将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广州市城市更新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并为专家颁发聘书,聘请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加入广州城市更新智囊团。该专家委员会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政策研究、金融投资等关键领域,阵容强大、结构合理、专业权威。专家们将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为广州市城市更新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技术审查、项目咨询、成效评估等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确保城市更新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声音
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提升品质
由于工期紧、场地狭窄,城市更新改造需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例如,可以在工厂里面把主体、装饰等都加工好,然后拿到街区去安装,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即工业化、模块化建造。此外,我们还需要发展智能建造,提高房屋的品质,使其更耐久、更环保、更降碳。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融合起来,可以让我们城市更新的质量更高更好。
——叶浩文 国家卓越工程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中建科技原董事长
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
全国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治理能力不一样,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希望的是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广州最大的经验就是市场化这条路走得比较好,对全国在更新改造方面还是有所启发的。
——王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概况
累计完成1277个老旧小区改造
惠及301万居民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更新作为破解民生痛点、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抓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记者在大会上获悉,城中村改造成效显著。广州目前推进52个拆除新建类项目、7个整治提升类项目,4个市级重点片区全部动工。白云区广州火车站片区(三元里)规划范围71.45公顷,通过“523”积分选房机制,整村住宅签约率超90%,未来将成大湾区枢纽门户;白云区空港小镇(凤和村)开创“整租土地”微改造模式,盘活空置村屋引入文旅产业,村民年均增收约10万元,人均增收5倍,成“空港经济+乡村振兴”样板。
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百万居民。自2017年起,广州累计完成1277个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建筑6987.94万平方米,惠及94.09万户家庭、301.08万居民。其中,越秀区国医坊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医养、食养、康养”街区;番禺区先锋社区挖掘多时代建筑特色,形成5段记忆体验路径,获多项国际大奖;花都区旧人大小区创新“投、改、管、运”一体化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智慧社区,被纳入全国城市更新示范联系点。
危旧房改造实现“忧居”变“优居”。广州首创“2/3意愿同意、90%方案通过、95%签约启动”表决规则,推动改造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自主”。花都区集群街2号作为全省首例业主自筹项目,房屋价值提升1.6倍,经验获住建部全国推广;越秀区“黉桥·小石集”破解多权属改造难题,打造“青年社区+”IP;海珠区得胜岗整合零散地块,扩建学校、拓宽道路,激活老旧片区活力。
基础设施的蝶变是最直观的民生温度。完善消防设施12.85万余个,修缮小区道路207.30万平方米,整治“三线”约3292.5千米,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600个,让曾经的“问题小区”变身“安全舒适社区”。为避免出现地上设施齐全、地下管线混乱、地面重复开挖现象,广州实施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广花一级公路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快捷化改造配套工程、天河智慧城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和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四个市属干线管廊项目,总长度85公里,基本形成“以中心环线为核心、以若干放射线为延伸、干线支线缆线相结合的综合管廊骨架系统”,目前,已入廊管线333.04公里。在“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上,广州更是下足“绣花功夫”,累计增设无障碍通道299.9千米,完成电梯加装逾13000台,建设长者饭堂45处、日间照料中心32处,新增室外儿童活动场所181处,用细节织密全龄友好的民生保障网。
历史文化保护留住城市记忆。广州将文化传承贯穿更新全程,出台《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通知》,编制国内首个历史保护建筑消防技术地方标准。越秀区林克明旧居变身陈列馆与科普基地;荔湾区耀华大街通过拆违、三线整治,重现老广州街巷肌理。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