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赚不赔”变成泡影:一位股民与投顾公司的维权之路
“老师推荐的股票又涨停了!”看着微信群里不断刷屏的盈利截图,上海股民李伟(化名)终于按捺不住,在去年3月向某持牌投顾公司支付了5.8万元的”至尊VIP服务费”。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却急转直下——所谓的内幕消息股接连跌停,当初承诺的”一对一专家指导”变成了机械推送的研报,那个天天在直播间喊”满仓干”的首席分析师也突然失联了…
一、甜蜜陷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股神”
在杭州做小生意的王芳(化名)至今记得,那个自称”私募一哥关门弟子”的投顾老师,每天早盘前都会用带着广东腔的普通话在直播间喊:”家人们呐,今天这只票不买你会后悔十年!”当她半信半疑跟着操作小赚几次后,对方立刻推荐升级18万元的”机构通道服务”,还信誓旦旦保证:”跟庄家同步建仓,至少五倍空间!”
这类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常见套路包括:
- “免费午餐”诱饵:先给几只表现尚可的股票建立信任
- 信息轰炸战术:微信群/直播间24小时营造紧张氛围
- 幸存者偏差:只晒盈利单,对亏损案例绝口不提
- 服务升级话术:”普通会员只能跟风,VIP才能提前布局”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二、觉醒时刻:识别服务中的”水分”
南京的退休教师陈建国(化名)发现蹊跷:交了8万服务费后,投顾公司发来的所谓”独家研报”,居然和某财经网站上的公开文章高度雷同。更离谱的是,当他质疑某次操作建议时,对方竟回复:”投资有风险,本公司不承诺收益”——这与当初销售人员的说辞截然相反。
这些机构常玩的文字游戏包括:
- 将”投资建议”包装成”绝对把握”
- 用”历史业绩”偷换”未来收益”概念
- 服务协议中暗藏免责条款
- 不同级别顾问实际是同一人扮演
三、破局之道:理性维权四步走
四川股民张勇(化名)的经历值得借鉴。发现被诱导消费后,他做了三件事:
- 完整保存微信记录、转账凭证、服务协议
- 梳理时间线标注每个承诺节点与实际服务差异
- 专业咨询通过第三方评估服务价值偏差
- 合理协商提出服务费调整方案
“最开始对方很强硬,说合同写明了不退费。”张勇回忆道,”但当我们拿出证据证明销售话术与合同条款存在重大出入时,事情就有了转机。”最终在专业人士协助下,他拿回了大部分服务费。
四、防患未然: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课
- 警惕”天上馅饼”:收益率超过8%就要打问号
- 核实资质: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投顾资格
- 拒绝代操作:任何要求提供账户密码的行为都违规
- 小额试水:先购买最低档服务测试真实性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特别提示:若您在过去交易中遇到服务承诺未兑现、诱导消费等情况,建议保存好相关证据。专业团队可协助评估服务价值偏差,通过协商等方式争取合理补偿。记住,维护自身权益永远不晚!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注:文中案例均为化名,所述操作手法不代表所有机构行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