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客服连哄带骗签了电子合同?切勿慌张,我们为你提供专业法律支持,让违规的投顾公司付出应有代价!
一个普通股民的真实遭遇
“王先生,您看这支股票,我们内部消息说下周至少30%涨幅!”电话那头,某持牌投顾机构的”金牌顾问”小李说得眉飞色舞。上海股民张建军(化名)半信半疑地听着,心里直打鼓:”格记(这次)会不会又是忽悠?”
三个月前,张建军在某财经直播间看到”免费诊股”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留了电话。没想到从此每天接到七八个”专属服务”电话,从”老师”到”总监”轮番上阵,承诺”稳赚不赔”、”内部渠道”。最终,在客服”现在签约立减5000元”的催促下,他迷迷糊糊签了电子合同,支付了6.8万元服务费。
结果呢?推荐的股票不是横盘就是大跌,当初承诺的”一对一专家指导”变成了群发消息。张建军想退款,对方却拿出合同条款:”您看这里写着’投资有风险’,我们只是提供建议…”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这些”套路”你中招了吗?
在金融维权领域,我们见过太多类似案例。某些持牌机构利用投资者急于回本的心理,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营销话术”:
- 免费诱饵:先以”诊股””策略会”等名义获取联系方式
- 饥饿营销:”限时优惠””名额有限”制造紧迫感
- 夸大承诺:暗示有”内幕消息””主力资金动向”
- 合同陷阱:电子合同中夹杂免责条款
- 服务缩水:付费后服务质量断崖式下降
广东的刘女士(化名)就遭遇过”升级服务”套路。刚开始交了2万元基础服务费,随后被不断诱导加钱升级到”VIP通道”,前后投入23万元。”每次都说就差最后一步,结果钱越投越多,股票越套越深。”她无奈地说。
电子合同不是”免死金牌”
很多投资者以为签了电子合同就只能认栽,其实不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必须:
- 充分揭示风险
- 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
- 不得作出不当承诺
如果投顾公司存在以下情况,合同效力可能存在问题:
- 未充分告知重要条款
- 服务内容与承诺严重不符
- 诱导客户做出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决策
浙江的赵先生(化名)就是通过梳理通话记录和聊天记录,发现客服当初承诺的”保底收益”与合同条款矛盾,最终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维权要有方法
遇到类似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 固定证据:保存所有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转账凭证
- 梳理时间线:整理从接触到签约的全过程
- 比对承诺:对照广告宣传与实际服务的差异
- 专业评估:咨询有经验的人士分析维权可能性
四川的唐女士(化名)在意识到问题后,第一时间整理了长达三个月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客服多次使用”绝对””100%”等违规表述,这成为她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这些误区要避免
在维权过程中,我们发现投资者常犯几个错误:
- 拖延等待:以为对方会主动解决,错过最佳时机
- 情绪对抗:直接与对方发生冲突,导致沟通破裂
- 证据不全:删除聊天记录或通话记录
- 自行谈判:缺乏专业技巧,被对方话术绕晕
北京的王阿姨(化名)最初自己去找公司理论,结果被客服以”要向上级请示”为由拖了半年。后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通过系统性的证据整理和合规沟通,问题才得到解决。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维权过程涉及金融、法律等多领域知识,普通投资者很难全面掌握。选择有经验的专业团队,可以:
- 准确识别违规点
- 制定针对性策略
- 把握沟通节奏
- 避免法律风险
江苏的周先生(化名)最初想自己处理,但面对公司的”法务团队”完全无从下手。后来通过专业指导,仅用两周时间就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您的权益值得守护
投资本就不易,如果再遭遇不当行为,确实令人气愤。但请记住,慌乱解决不了问题,系统性的维权才能真正守护您的权益。
如果您在近五年内因类似情况遭受损失,无论是几万还是几十万,都不要轻易放弃。专业团队可以帮您评估情况,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