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 正文图片 -->
<!-- 正文 -->
<div id="auto_pic">
2020年7月22日,五年前的今天,四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市同城化建设就此拉开序幕。此后,成都都市圈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选定这四座城市来画一个“圈”,因为它们是西部地区“最有条件、最有基础”实现同城化发展的区域。五年时间,不负期待,成德眉资从设施互通、生态保护、民生共享等基础层面,逐步迈向产业协作、区域协同的“进阶版”发展,推动成都都市圈从“极核带动”转变为“协同发展”的格局。
其成绩是,论经济总量,自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整体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论经济集中度,四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从2020年的46%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48.5%。这片仅占全省6.8%的土地,贡献了近半的经济产出,正朝着“2025年突破3.3万亿元”的目标全力冲刺。
回顾来路,经济显示度的提升源自“同城化”,尤其是产业的有机协同和经济的市场化联系,构成了成都都市圈“向心力”的核心。
成都都市圈2020—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一组数据
城市间企业协作加密
若说GDP数据偏宏观,那么企业招投标信息则更具真实“触感”,能直观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深度。
2024年,成都都市圈跨市合作“准规”以上企业的数量为2860家,较2023年同比增长21.8%。这一增速是同期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3.7倍,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2.9倍。
2024年成都都市圈企业跨市合作总体情况
肉眼可见的是,都市圈内企业协作成果日益增多——
走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街头,可以看到“资阳造”的低速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商业运营;
先是成德联合研制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落地运行,后有成都都市圈初步形成“制-储-运-加-用”完整产业链条;
成都400余户供应商为德阳东汽、东电、国机重装等链主企业提供产业配套;
成资80余户企业围绕成都中车与资阳机车等链主企业实现产品配套。
一个个跨市协作的例子,能看出区域内市场要素流动快、市场活力足。而这种流通与活力,得益于“同城化”的深入推进。
成德眉资企业代表交流
“都市圈同城化”这一被写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概念,成德眉资已探索实践了整整五年。
2023年,第三届成都都市圈建设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给“同城化”分了类。
他说,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是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必须严格接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同”;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则是需要基于自身禀赋实现“有机的协同”。
只有同城化做实,都市圈发展才能真正走深。年满五岁的成都都市圈,早已在“同”的世界里,成果丰硕;逐渐地,它又在“有机协同”的领域里,积累了跨市合作企业的数量,拓展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一组模式
万亿产业集群崛起
“在成都的研发中心完成设计,到德阳基地进行试制,产品迭代速度比以前快了30%。”德阳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的优势。
无独有偶,从成都双流农家小院起步的菲斯特,已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家掌握超大尺寸菲涅尔透镜制造技术的企业之一。其负责人表示,将在眉山建成全球最大的激光显示光学屏制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光学薄膜生产基地,并计划继续在都市圈内扩大布局。
这种创新协作,正是都市圈产业协同的精髓。
天府新区眉山片区
“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成果+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协作分工模式,成都都市圈五年前就已开始谋划。
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供应链的稳定韧性和安全性,都来自创新链的支撑。成都都市圈深谙此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都市圈产业链合作才有坚实基石。
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可以看到,加州智慧城、联想创新科技园、清华启迪5G产业园、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在此落地,这条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逐渐成为科创要素集聚的“黄金通道”。
“天府大道科创走廊”边上、兴隆湖畔,还有一栋很高的大楼——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大厦。资阳、德阳已相继入驻,将在更高平台共享都市圈优势资源,更推动技术成果跨市转化。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明确,要“共同构建科技创新重要支撑,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2025年7月发布的《成都都市圈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指引》将建设抓手进一步细化,即要“从技术共研、资源共享、协同转化和生态共建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都市圈实现转化”。
于是,支持创新筑底的行动逐一展开。譬如四市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天府科创贷”为都市圈科技企业发放贷款超百亿元;到今年5月,成都都市圈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增长2.5倍,占全省总量的60%;备案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达到135个,同比增长48.4%……
这些创新动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企业近3000家、产值突破2900亿元;成眉纵深推进“研发+制造”等产业优化适配模式;成资“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推进会现场
行政有边界,但创新没有、产业没有。打一开始,都市圈规划的产业协作生态就突破了地域限制,这张蓝图一绘就是五年。
从“三区三带”的产业布局,到现在《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正是有创新为引,9条重要产业链的产值规模很快便破了万亿元。与此同时,金牛-什邡、天府新区-仁寿等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快;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19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完成组建。
可以看到,“共建”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合作”“联盟”更是创新链、产业链起势的关键。
这类模式的优势很快反映到数据表现上:今年1—5月,成都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其中德眉资三市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区域协同发展的活力持续释放。
眼下,成都都市圈正加快构建“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产业链条,以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为路径,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链式关联、梯度布局、协同融合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事关产业协同的变革,继续发生。
一组经验
机制体制创新支撑协同
都市圈是城镇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形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能转起来,核心驱动力是成都都市圈五年来不断深化的机制体制创新,打破固有边界,让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治理体系协同运转。
金什产业园
就像今年6月出版《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里收录的那些突破和创新——
2020年7月,作为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的省同城化办,开始常态化运作、实体化运行, 建起了五级工作机制,打破区域协调中“说了不算”的壁垒。
规划层面,四市共建“1+1+N”规划体系,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纲领,《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再配上N个专项规划,先于其他都市圈实现了“共绘一张图”的治理跃升。
机制创新的终点,是推动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不管是共建农村产权有形交易市场,还是通过“三跨”促进公共资源交易,亦或是通过矢量化系统助推同城化重大项目管理,一系列改革直指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站在五年的节点回望,这套机制创新的改革逻辑很清楚:“五级工作机制”强化统筹,“1+1+N”规划体系优化设计,“营商环境协同”打破壁垒,“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活力。
于是,2024年都市圈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3万家,是2020年的近两倍。看,同城化的改革动了真格,土壤真的会长出活力。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陆大道所言,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因圈而异”,其中“同城化”是最为突出的模式特征。成都都市圈的实践恰是这种创新的典范。
中国牙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蓄势之年,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建设从成长期迈向提升期的关键节点。
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早已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宏大叙事。当轨道交通资阳线的列车如常出发,每天超68万人次的跨市流动,不只是串起了“1小时通勤圈”的生活画面,更预示着都市圈打破边界、融合共生的未来。
正因有不断创新、突破的机制体制作为保障,成都都市圈才能从“四市同城”的实践样本,成长为如今有韧性、有效率、有竞争力的“产业共同体”。以同城化的韧性、创新的持续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文/伍氧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建设
<!-- 当没有勾选文章中显示缩略图时,在文章最末尾加上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
<!-- 页数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