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黄金周零售暗战:线上猛涨,线下“渡劫”丨消费专题


《投资者网》谢莹洁

当国庆“撞”上中秋,2025年黄金周被拉长至8天,舆论一片“去哪儿玩”的喧嚣背后,一场发生在商场、超市、便利店与手机里的“消费暗战”已悄然打响。

行业“淘汰赛”已从暗流变为明牌,传统大卖场模式的系统性风险正集中暴露。一边是以步步高、国光连锁为代表的区域龙头借助调改与折扣化转型实现利润倍增,另一边则是永辉超市等全国性巨头深陷亏损、断臂求生。

过去三年,商业零售业在通胀与消费分层中反复洗牌;今年双节,被业内视为检验复苏成色的“压力测试”,也是龙头公司展示转型成果的“阅兵场”。

消费回暖下的商超困局

从整体数据上看,消费市场呈现逐步回暖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万亿元,同比增长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稳居经济主引擎地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速4.6%,二季度升至5.4%,江苏、上海等地实体店铺零售额同比增7.5%、2.4%,释放积极信号。

二级市场方面,互联网零售巨头表现强劲。阿里巴巴成为本月焦点,其港股(09988.HK)于9月17日总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9月24日单日大涨9.16%,市值一日飙升近3000亿港元,本月(截止9月29日收盘,下同)累计涨幅超40%;京东集团(09618.HK)股价亦稳步上行,区间涨幅达11.04%,总市值突破4400亿港元,旗下业务调整获得市场认可。

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WMT.NYSE)同样稳健,9月股价涨幅达6.02%,受益于电商业务连续11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及山姆会员店的强劲表现,市场对其估值预期提升,目前市值约8200亿美元 。

线下商超企业则多数承压,仅少数逆势微涨:区域龙头步步高(002251.SZ)月初市值为165.89亿元,月末跌至149.76亿元。永辉超市(601933.SH)本月市值也持续缩水,从452.84亿元降至433.79亿元,股价下滑13.16%;中百集团(000759.SZ)与国光连锁(605188.SH)表现疲软,中百集团9月市值从52.93亿元降至47.64亿元,股价下跌11.25%;国光连锁股价下跌28.38%,市值随股价大幅收缩。

但如果将视角聚焦到财报,数据则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12家A股上市商超企业总营收为734.19亿元,同比下滑13.20%;总净利润达2.65亿元,同比下滑48.12%,近乎腰斩。

拆到结构,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便利店、零食折扣、仓储会员店“跑马圈地”,超市、百货、服装连锁则“关店止血”。面对竞争,头部超市积极应战,用短期重投入换取“留在牌桌上”。但本就薄利多销的超市,很难不被全渠道铺张击穿利润。

需求端,县域“小镇青年”与高线城市“精致妈妈”同时拉升品质消费;供给端,即时零售、AI选品、场景直播把“人货场”重新排列组合。多重变量叠加,让2025年黄金周成为观测行业“二次增长曲线”的绝佳窗口。

政策端,国家消费补贴政策(简称“国补”)迎来新一轮高潮。财政部联合多部门确认,第三批总额690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已于8月全面下拨,并将持续发放至2025年12月31日24时。

供给端,即时零售与平台补贴在二季度集中发力,阿里巴巴集团、美团(03690.HK,市值约6200亿港元)等砸下数百亿元补贴,单日峰值订单量突破1.5亿单,标准化日用、生鲜品类被迅速线上化。社交电商拼多多近年乘着消费下行趋势崛起,在整体增长放缓的零售大盘中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已把超市中频次低于生鲜但毛利更高的百货品类大量分流至线上。

传统大卖场“一站式”优势被切成碎片。内部看,十年前的“跑马圈地”留下大量面积过大、租约过高、动线过时的存量物业,人工、水电、折旧刚性上涨,毛利率被挤压至20%—21%区间,费用率却居高不下。

根据埃森哲《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报告,超过50%的95后消费者,希望能当天甚至半天就收到商品,还有7%的消费者希望在两小时内收到商品。对于应急性的需求,如药品、数据线等等,消费者希望几十分钟内送达。

在此背景下,零售巨头把“即时履约”卷到小时级。美团闪购宣布“9·30”计划:全国2800个市县核心区实现“59分钟送达”,SKU从3C、美妆扩展到生鲜、冰品;京东集团旗下七鲜把门店拣货区扩容30%,并首次在华北上线“夜配”服务,最晚可至凌晨一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9月末发布的《商超企业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销售预测》显示,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形成8天长假,家宴消费(饮料、熟食、豆制品、烘焙、肉禽、水产、副食调料类等)与出行消费(如功能饮料、自热食品、湿巾类)双线驱动,预期表现良好。节庆类商品中,健康升级品类(如水果礼盒、低糖月饼)表现亮眼,而传统烟酒礼盒、高端酒水受政策及消费理性化影响承压;民生必需品(如粮油类、蔬菜)需求刚性增长平稳。

传统商超正在新一轮进化

市场对商超业态的诸多疑虑不无道理。从跑马圈地粗放发展,到新零售、再到即时零售,传统大型商超的线上下竞争者越来越多,而数次转型效果不彰,关店仍是最快见效的止损手段。

在可统计门店数据的企业中,上半年门店总数达6691家,较2024年末的7340家,减少449家;此外,上半年共新开227家门店,关店631家门店。

摆在传统超市面前的无非两条路:多数资本实力不强的区域性超市选择固守基本盘,维持以选址点位为基础的客群和生意模式;头部企业如永辉、物美、大润发等,则与时俱进地完善供应链、IT系统、全渠道,以短期亏损赌未来。

区域龙头的“活法”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步步高在湘赣市场收缩SKU至8000个以内,淘汰尾部供应商30%,引入“胖东来”式高激励,同店客流止跌回升;国光连锁、三江购物、黄商股份(834308.BJ,总市值1.37亿元)亦通过折扣化改造、生鲜直采、会员店试水,在收入微增或持平的背景下,以毛利提升抵消费用上涨。

这进一步激励许多传统零售企业加大折扣业态。2025年上半年陆续开出几家折扣店;6月28日,中百集团首家折扣店——丽都国际小百惠折扣店焕新开业;6月底,物美超市宣布改造北京六家门店为折扣店并启用新品牌“物美超值”,门店将针对“品质过硬、极致低价和空间焕新”三方面进行改造;而7月12日,贵州合力超市集团旗下“惠民折扣店”首店在贵阳万科麓山社区正式开业。

其共性在于:聚焦核心商圈、深耕本地供应链、压缩后台职能,把“省下来的钱”让渡给消费者与员工,换取复购与效率。

业内普遍认为,行业已无限接近“出清尾声”,但“剩者”能否“为王”,取决于谁能率先完成供应链重构与业态迭代。永辉提出“学习胖东来、调改百家店”,计划把员工薪酬占收入比提升2个百分点,并将毛利让渡给消费者,以期换取日销翻倍。

其业绩也有了显著提升。以永辉超市郑州信万店为例,胖东来淘汰了近80%的产品,重新梳理后的商品结构达到了胖东来商品结构的90%以上,调改后首日营业销售额达到188万元。

永辉超市调改门店仍在爬坡,全国化复制效果未知;沃尔玛、盒马则加码前置仓与会员店,用差异化商品组合避开价格厮杀,抢占中高端客群。

据商业地产运营商RET睿意德报告,零售类商用物业市场在2015年达到顶峰,之后急速下滑。自2017年开始,全国购物中心和百货增量占存量比率降到20%以下,整体进入存量时代。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则面临大量同类竞争,客流和销售的高增长不再,弱势项目开始大量空置。

这也意味着,行业挑战仍然巨大。一方面,即时零售的补贴大战尚未结束,平台通过“30分钟达”重塑用户心智,标品价格体系持续走低,大卖场原有的“批量低价”标签被撕掉;另一方面,折扣店、会员店、社区生鲜店等新业态加速下沉,进一步截流家庭日常采购。

行业分析师指出,超市已走过“跑马圈地”阶段,未来比拼的是“商品力+运营力”,谁能把SKU瘦身、生鲜标准化、自有品牌占比做到“3个30%”,谁就有望率先盈利。

可以确认的是,传统大卖场“二房东”模式已走到尽头,商超行业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率导向,从商品中介转向消费者运营商。短期看,关店仍将是主旋律,报表或继续“失血”;中长期看,只有那些敢于砍掉低效网点、重构生鲜供应链、接受低毛利高周转、愿意与员工及消费者分享效率红利的公司,才有机会穿越周期,拿到下一赛段的入场券。

正如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言,“直面竞争,不停改变”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方法,只有与时俱进,主动求变者,才能真正赢回消费者的心。(思维财经出品)■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8天黄金周零售暗战:线上猛涨,线下“渡劫”丨消费专题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