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擎天柱”练中国功夫? 人形机器人技术新拐点


《投资者网》韩宜珈

近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视频:穿着银灰外壳的“擎天柱(Optimus)”扎着标准马步,面对教练的出拳,它没有丝毫卡顿:左手格挡时右手同步反击,弓步冲拳时重心稳如磐石。

这段只有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机器人技术未来的大讨论。

功夫视频背后的技术突破

“AI,而非遥控操作。”10月4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该公司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学习中国功夫的视频后,在评论区如此回应网友的提问。

这简短有力的回复,宣告了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机器人已能从简单重复的劳动,迈向了能够实时应对复杂环境的智能交互新阶段。

马斯克发布的视频显示,擎天柱正与专业人士学习功夫,它展示了用于自卫的武术技巧。

更为关键的是,它并非单纯模仿专业人士的动作,而是能够精准应对每个招式并进行反击。

这一表现与特斯拉机器人去年的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2024年初,擎天柱还主要在工厂环境中执行搬运箱子、分类电池等相对简单的任务。

如今,它已经能够理解并应对中国功夫这种充满变数的复杂人类武术。

马斯克特别强调这一功能是由AI驱动,而非远程操控,这一点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机器人学动作,靠的是“示教再现”——人类做一遍,机器记坐标。但功夫的核心是“应变”:对手出拳角度差30度,步法偏移5厘米,都需要实时调整。

回顾擎天柱的发展历程,其进化速度令人震惊。

2022年首次亮相时,它仅能完成工厂内的基础任务,如搬运箱子、浇灌植物,裸露的关节和机械结构显得颇为原始。

2023年,其动作校准与平衡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已能在工厂中分类电池,并在公开活动中为人类提供酒水服务、进行简单对话。

而2025年10月的这段功夫视频,则展示了它在前沿的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能力上的突破。

这种进化速度与特斯拉在机器人项目上的巨大投入密切相关。2024年财报显示,特斯拉Optimus项目投入超120亿美元。

马斯克的目标并非仅仅打造“家庭助手”,而是“工业级人形机器人”:能上工地搬钢筋,能下矿井修设备,能进核辐射区救灾。

自动驾驶技术的迁移与创新

擎天柱的“大脑”与特斯拉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同源。

其核心技术基于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视觉感知和神经网络决策能力。

通过摄像头与神经网络实现环境感知与动作决策,这种技术迁移为机器人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在硬件设计上,擎天柱高约5英尺8英寸(173厘米),重约125磅(57公斤)。

它可承载重达45磅的重量,举重能力高达150磅。

全身配备了40个电动机械执行器,仅每只手臂就有12个执行器。

马斯克曾坦言,研发人形机器人的难度远超造车。他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指出:“目前在所有项目中,擎天柱可能占用了我最多的精力,比其他任何单一项目都多。”

他认为造机器人的根本难点在于硬件设计,尤其是手和前臂的工程难度最大。

“人类的手是极其精妙的进化成果。驱动人手的大部分肌肉其实在小臂上,人手大约有27、28个自由度。”

马斯克对擎天柱寄予厚望,他直言不讳地表示:“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Optimus_(擎天柱)_。”

这一判断背后是宏大的生产计划。马斯克透露,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擎天柱3”已进入设计敲定阶段。

根据规划,擎天柱将于2026年下半年正式上市,售价预计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这一价格甚至低于部分家用汽车。

马斯克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并在五年内使其成为工业场景的“通用机器人”。

成本控制是关键因素。马斯克预估当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边际生产成本大概在2万美元左右。

这一价格点若能实现,将大大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个人领域的普及。

机器人竞赛开启新赛道

特斯拉擎天柱的快速进展,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设立了新的标杆。

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如发那科、库卡,主要专注于固定环境下的机械臂应用,在动态环境应对和全身协调方面能力有限。

而以往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机器人公司,虽然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运动能力,但其高度依赖预设程序和半遥控操作。

特斯拉擎天柱的自主决策能力,代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30年全球1.4亿个岗位可能被人形机器人替代,其中就包括60%的重复性体力劳动。

但另一方面,机器人普及也会催生新的职业机会,如机器人教练、维护工程师和协调员等。

随着擎天柱能力的不断提升,安全问题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开发“擎天柱”时,特斯拉研发团队设计了相关功能,让它能轻易地被人类切断电源,使机器人与人类友好相处。

此外,机器人“反击”能力的展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AI行为伦理的思考。

未来,当机器人能够在灾难现场灵活穿梭执行救援任务,在火星基地自主建设人类居住地,在养老院精准照顾老人起居,或许预示着新的方向。(思维财经出品)■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特斯拉“擎天柱”练中国功夫? 人形机器人技术新拐点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