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近日在京开幕。据了解,目前针对高温中暑、低温冻害、花粉过敏、心脑血管疾病等气象敏感性健康风险,气象部门已逐步建立了分区域、分人群的预警产品体系。
第五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近日开幕。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170个市县区开展本地化高温健康风险预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在致辞中提到,气候变化是当今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其影响早已超越环境范畴,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极端高温、洪涝干旱、病媒扩散等事件不断提醒,气候危机的另一面就是健康危机。
他介绍,2024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从风险预警、脆弱人群保护、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到公共教育形成了系统化的行动路径。在协同机制方面,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气象与健康协作机制。
2025年夏季,两局联合发布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带动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70个市县区同步开展本地化高温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和健康提示工作,各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积极探索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气象、生态环境、应急、水利、住建等部门参与气候健康治理。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表示,目前,针对高温中暑、低温冻害、花粉过敏、心脑血管疾病等气象敏感性健康风险,中国气象局逐步建立了分区域、分人群的预警产品体系。
2025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疾控局建立气象与健康协作机制,进行数据共享、联合会商、联合预警。10月,联合国家卫健委、国家林草局共同建立花粉浓度预报服务业务。未来将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保局等开展更多合作,共同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登革热等病媒生物活跃时间或将延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施小明介绍,气候变化会重塑疾病流行格局,同时对食物安全、慢性病负担及心理健康等带来威胁。
“气候变化让季节产生变化,包括媒介生物的持续时间。比如今年广东省的登革热,可能原来5-10月是蚊媒的活动时间,今年和未来的时间可能就是3-11月,意味着更长时间都会出现蚊媒活动。”他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表示,极端天气加剧了全球58%的传染病传播,很容易形成极端天气传染病的复合灾害,这是亟待解决的全球变化与公共卫生难题。
他分享了高温与新冠的相关研究:“夏季高温原本会杀死传染病,但是很奇怪,这种高温热浪天气出现时新冠疫情大幅度增加,在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我们后来发现,新冠69%的增加其实可以避免,很多人在高温热浪天气冲向购物中心、地铁有空调设备的地方,同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所以传染病急剧增加。”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称,气候危机与健康危机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卫生、环境、能源、财政等部门必须打破壁垒,携手制定一种可操作的气候政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从气候变化和健康所带来的叠加影响当中独善其身,要从国家议程转向全球目标,必须加强多边合作,这就意味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全球疫情预警网络、更加公平的疫苗分配机制等。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