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康科普正本清源进行时


  记者前不久从蚂蚁集团获悉,其旗下AI健康应用AQ自上线“打假辟谣专区”以来,咨询量日趋增多,涉及“一老一小”的部分问题更是呈现飙升态势。这一现象背后,体现了公众对权威健康信息的迫切需求。面对网络空间中纷繁复杂的健康资讯,普通民众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到误导。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发布了《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为互联网健康科普工作划定“红线”,明确禁止包括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广告、夸大病情、滥用AI技术生成未经核实内容等行为。

  “负面清单为规范医务人员在自媒体上的科普行为提供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标准,使得治理更为有效、更有针对性。”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表示,这是继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后,监管层在短期内打出的又一记重拳。政策的连续出台,表明国家对医疗健康信息传播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公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健康科普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这背后却暗藏不少问题,一些内容生产者利用技术壁垒,夸大疗效、虚构病例,甚至炮制“伪科学”概念误导公众。更有甚者伪造专业身份,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低成本、大批量制造看似专业实则虚假的健康信息,极大地增加了公众的辨别难度。例如,“某偏方可替代胰岛素”“特效保健品能根治慢性病”等谣言就曾导致多起患者延误治疗、病情加重的恶性事件。

  此次发布的负面行为清单列举了十项明令禁止的行为,其中包括“不得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布未经核准真实性、科学性,或未添加显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的健康科普内容”。这一规定直击当前AI技术滥用导致的虚假健康信息泛滥问题,敦促技术应用者将安全、准确与责任置于首位。

  政策重拳之下,伪科普的“虚火”被扑灭后,优质互联网健康科普内容将填补信息空白。一份关于医生参与自媒体的调研报告显示,受访者中超过一半医生拥有公共平台账号,八成受访医生希望通过自媒体普及医疗知识。在这些医生发布的内容类型中,医学科普为第一首选,其次是工作经历和学术经历分享。

  事实上,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规范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方便群众获取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但同时也强调,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备案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则要强化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对非医务人员冒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开展违法违规宣传等行为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专家表示,当政策为健康信息传播扫除“雷区”的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将成为解决其衍生问题的利器。当前,蚂蚁集团等企业开始利用AI技术赋能健康科普,扮演起虚假信息“清道夫”的角色。

  面对海量、真伪难辨的网络健康信息,AQ依托蚂蚁集团自研的医疗大模型,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打假辟谣专区,还推出了“拍照识别”“问一问查真相”等功能。用户只需将可疑的产品说明、资料等拍照上传,AQ便能凭借其专业的识别能力,进行快速比对和分析,提供基于权威医学知识的初步判断和建议。

  “更重要的是,AQ在交互中模拟了真实医生的问诊逻辑。它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通过多轮追问,引导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如症状细节、病史等),从而使得最终的健康建议更加精准、审慎。”蚂蚁集团AI医疗总经理刘军伟介绍,目前蚂蚁AQ已连接了全国超过5000家医疗机构及近百万医生资源,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6亿,其中近六成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助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技术“流动”到基层。

  专家表示,在政策规范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更加清朗、可信、普惠的数字健康新时代正加速到来。而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通过扎实的技术积累与负责任的产品,将在这场健康信息的“正本清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互联网健康科普正本清源进行时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