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药”随便买,处方审核岂能形同虚设 | 新京报快评


▲记者填写“个人体重40公斤”,却仍拿到诊断为“肥胖症”的处方单。 图/电商平台截图▲记者填写“个人体重40公斤”,却仍拿到诊断为“肥胖症”的处方单。 图/电商平台截图

体重80斤也能被诊断为“肥胖症”?9月10日,新京报曝光“减肥药”滥用问题。近年来大火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然而,通过线上平台“秒开处方”、线下药店违规销售、社交平台药贩引流等多重漏洞,这些药物正大量流向非适应症人群。

事实上,线下药店随意销售处方药的现象早已存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诊疗普及和线上药店激增,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比如,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等地多家药店发现,部分机构以“联系医生代开处方”为由,仅需身份证登记即可购买替尔泊肽等减重药,全程未核实病史。有平台更存在“线上提交40公斤体重却获肥胖症处方”的荒诞场景。这种“形式审核”其实是放弃了监管责任,将处方药降格为普通商品。

处方把关何以失效,背后的根源值得深入剖析。电商为追求交易量,默认“顾客虚构病情”的灰色操作,将“先方后药”的法律要求变成“填表即开方”。实体药店的处方药销量与利润直接相关,导致暗自违规销售处方药已成为很多零售药店“公开的秘密”,再加上很多购药者为了求方便,会配合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导致这一顽疾久治不愈。

“减肥药”随便买,主要在于当前处于减肥市场井喷的黄金期。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减肥,体重管理门诊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但减肥药品和减肥诊疗服务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此外,在审美焦虑驱动下,大量体重正常的年轻人将“月瘦10斤”视为目标,而药贩子通过社交平台大量发布“经验分享”,进一步放大了非理性用药需求。

尤其是,司美格鲁肽等处方药,不仅让减肥者看到了“新希望”,一些机构和个人也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导致超适应症滥用“减肥药”成为快速收割的一种手段。

当处方药“秒开方”等销售乱象,与减肥“神药”滥用形成叠加效应,社会危害性就会呈几何级增长。非适应症人群滥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导致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症状,停药后更易出现进食障碍与体重反弹。而网络交易的即时性与跨区域特性,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实时追踪违规销售的路径,滥用“减肥药”的风险因此被显著放大。

对于这两种乱象,既要分而治之,更要在两者之间构建一道“隔离墙”。对线上平台应强制实施人脸识别和电子病历核验等审核机制,对频繁虚构病情的账户实施永久封禁。对线下药店,需建立处方可追溯系统,确保每张处方与患者的就诊记录进行绑定。

唯有将这类“减肥药”作为处方药监管的重点对象,使处方药乱象和“减肥药”滥用都得到有效治理,才能让这类药品真正服务于患者,而非沦为炒作赚钱和坑害民众的一种工具。

撰稿 / 唐传艳(医务工作者)

编辑 / 徐秋颖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减肥药”随便买,处方审核岂能形同虚设 | 新京报快评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