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搞创作是非常严谨的。”现在回忆起杨之光先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王大鹏依然记忆犹新,他在1982年成为杨之光的第二批研究生,常有机会看杨之光先生示范,对他的创作影响较深。在王大鹏看来,杨之光针对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技法进行了改良,中国人物画在肖像方面的弱项得到了强化。
1
“创立一套自己的绘画技法以适应时代需求”
收藏周刊:杨之光先生为中国画教学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贵经验?
王大鹏:杨之光老师那一代画家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还有一种自觉性。
收藏周刊: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王大鹏: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要用手中画笔反映火热生活,传统中国画的技法显然是不够的。如何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成为了他那一代画家的共同愿望。
他虽然是“徐蒋体系”培养出来的,但有自己的追求和艺术思考。
他留下来的大量速写、水彩、素描,还有一些毛笔勾勒的速写画稿,这些都反映出他当时下了相当大的功夫,目的就是为了创立一套自己的绘画技法以适应时代需求。
收藏周刊:相比黄胄、刘文西、方增先等一批同时代的画家,杨之光先生的特点在哪里?
王大鹏:在入读中央美院之前,杨老师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国画、书法、篆刻基础。比同代的画家起点要高,掌握艺术语言的选择性就大。
上世纪五十年代杨老师的作品《一辈子第一回》在人物画领域就是一个创新。后来他又创作出了《雪夜送饭》,影响很大,无论是人物塑造,远景的处理还是透视关系等,都已经把西方绘画的精华融合了进来,他每一张代表作品都反映出他在中西结合的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十年代他画了《浴日图》,两个海军在甲板上,这张画用了大写意的水墨语言,据他自己说,甲板上积水的透明感觉是受了齐白石画虾的技法启发。
画中只是画了两个在谈心的官兵背影,但非常生动,到底在聊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正因为这样,留下了开阔的意境。内容与艺术表达方式结合得非常完美,这在他同时代的画家里,确实非常少见。所以,他的实践方案,启发了后来的画家,影响力一直都在。
收藏周刊:您认为杨之光先生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哪里?
王大鹏:一个画家的成功,因素是复杂的,我认为杨老师不同的就是目标明确、内心坚定、非常果断,这是很少人能够比的。此外,他跟鸥洋老师成为夫妻后,他的色彩也受鸥洋老师的油画影响。
2
“用笔用墨的严谨程度,一点不亚于画工笔画的细致”
收藏周刊:在您的印象里,杨老师创作过程有什么特点?
王大鹏:杨老师搞创作是非常严谨的,他对用笔用墨的严谨程度,一点不亚于画工笔画的细致。无论是为了能准确表达造型,还是体现主观意图的艺术处理,他都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
收藏周刊:能不能说杨之光先生在中国画人物画的中西结合方面以及人物画的群像方面,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大鹏:是往前推了一步,但他自己曾说,最大的成就是肖像画。他针对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技法进行了改良,中国人物画在肖像方面的弱项得到了强化。他利用去北京开会的机会,约请了参会的代表,都是一些著名的作家、演员、画家等,他画了大量的写生,很生动,而且手法不一,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现场的感受,他的手法是多样化的,所以,这批肖像画画得非常有感染力。
杨老师的作品每一笔都非常精准果断,没有废笔,没有重复,笔笔到位,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集中和激情投入,还有强大的自信。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