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大学“发霉的课堂”?


AI制作

编者按

如何挽救大学“发霉的课堂”?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老师的来稿是我们组织今天这期专题的动因。近年来,大学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让以“传道授业”为职责的老师颇感无奈与挫败:精心备课,却常常面对满教室埋头刷手机的学生;即便课堂上播放视频、组织讨论或分组展示,也难以持久吸引学生注意力。王老师的感受代表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心声。

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时代,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学生兴趣如何激发?怎样才能让老师和同学都有获得感?未来的“好老师”“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围绕王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一线教师、教育学者和高校学子从不同维度进行回应,共同来解答这些问题。

■王元丰

抱歉!我只能用“发霉的课堂”来形容高校的教学现状。自2019年重新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以来,这一感受便一直萦绕在心头,不吐不快。当下做大学老师,实在难受、压抑,与20年前给学生上课的体验截然不同。

20年前,无论是170多人的大班,还是几十人的小班,课堂氛围都较好。整个教室安静有序,学生们的目光随老师在黑板上的书写节奏转动,思路紧紧跟随讲解起伏。而如今,课堂却“发霉”了。

如今的大学课堂已变质

2019年我重新给本科生上《技术创新史》课程时,遇到了首个难题:一个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玩手机。85个同学里,仅15人在认真听讲,其余都低头看手机或摆弄电脑。因是多年后首次回校讲课,当时我没有对学生使用手机提要求。但事实证明,若不规范学生手机使用,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讲课内容。老师精心备课,口干舌燥讲解,却发现几乎无人认真听讲,自尊心受极大打击,觉得努力毫无价值。

第二年,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这门普选课时,我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现象,要求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一律收起;若仍不按要求,就请离开教室。即便如此,仍需每堂课三番五次整顿纪律,勉强坚持了一学期。尽管很费力气,但我觉得这是维护了老师的尊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然而,选课学生从第一年的85人,减少到第二年的78人,再到第三年的28人,只因学生知道上课要求严,不允许用手机。即便如此,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依然不多,大部分人仍在偷玩手机。但作为老师,我觉得有责任坚守底线,课堂上还是严格要求,一学期课总算上完。

这学期结束后,我心中充满疑惑,开始查阅资料。学生不听讲是我讲课内容不先进吗?绝对不是。20多年前讲《电脑因特网的历史与文化》时,170多人的大课,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澎湃,至今仍激励着我履行老师责任。而现在讲《技术创新史》,介绍工业革命发展情况,讲述电脑、因特网发明,操作系统出现,以及科技企业家的创业历史,学生们却不听讲。

是教学手段太单一吗?也绝对不是。为讲好课,我在每节课的45分钟中都会播放一两个精心挑选的视频,旨在调节课堂气氛,用多媒体影像和真实历史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然而,即使是播放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和埃隆·马斯克等杰出人物创业史,学生们依然低头,毫无兴趣。

我看问题并非出在自己身上,如今的大学课堂已变质,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已经减退。或许学生通过手机和社交媒体获取大量信息,对所讲内容早已了如指掌,觉得无需再听。为提升课堂吸引力,我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却发现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当代人物知之甚少,不知道这些企业家创立公司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成为伟大科技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过程。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学生同样知识十分贫乏。

大学老师败给了手机

大学课堂“发霉”,不能一味指责老师讲课照本宣科,课堂内容不够先进、生动。与同行交流后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是普遍现象,只有在实用性、实践性、动手性较强的课程中,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操作。我去上课时,也在教学楼里看过其他的课堂:大教室上课学生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小教室里,老师和学生距离很近,却几乎无人认真听讲。我作为年纪较大的老师,学生不听讲,心理承受能力尚可,但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和职业?

网上“大学老师败给了手机”的说法确为事实。麦可思研究院研究表明,现在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5.2小时,79%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使用手机。有数据显示,63.96%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消极作用,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他人,但学生依然对手机依赖严重,学习兴趣不足。大学课堂氛围“发霉”,学生无生气,不对自己负责,也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发霉”的课堂氛围,我中间停课一年,后来开设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碳中和与第五次工业革命》。这门课可以说内容新颖,主要讲国家大力推动的碳中和,以及数智化技术革命结合绿色低碳技术革命驱动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我准备这门课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门课的选课学生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但课堂氛围并无太大差别,同学们依然低头看手机,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无论讲的是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交通革命,还是风能、光伏发电带来的能源革命,大家都提不起兴趣,引用最新国际报告或播放有趣视频也无济于事。

作为老师,我付出心血却得不到学生尊重,学生对自己学习不负责任更让我深深忧虑。即便在交通大学,许多学生对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影响交通行业也无概念,对无人驾驶布局的重要意义既不了解,也没兴趣。因此,课堂上我依然严格限制手机使用,并不断提问,让学生参与讨论。此外,每学期约安排3次课堂汇报,让同学们准备PPT上台展示,围绕前沿问题讨论。然而,台上人讲时台下人都不听,轮到自己讲时其他人也漠不关心,局面令人寒心。

下决心改变后的结果

2025年春季学期,我再次开设《碳中和与第五次工业革命》的通识普选课。这回走进教室上第一堂课时,我下决心改变,不能让教室和课堂继续沉闷“发霉”,不能让老师有挫败感,不能让同学们再沉迷手机。我进行改革,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站起来回答,用手机查询人工智能大模型找答案。前几周,课堂整体氛围有所改善,但几周过后,同学们又逐渐回到原来状态,用手机查答案敷衍了事,站起来回答随便念两句,大部分同学又陷入看手机状态。

通过不断提问,课堂有一些活力,但也有同学抵触,对提问不满且不耐烦。我真切感受到,现在同学对手机依赖、对课堂厌恶、对学习无兴趣、对老师漠视和不尊重已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这一学期,我尝试让同学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断提问、用大模型回答并交流,虽取得一些成效,但整体不算成功。

该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进一步设计课堂练习、小项目改变了课堂氛围,也改变了我的教学风格。原来一堂课准备七八十张甚至一百张PPT,现在可能只用一张,甚至完全不用;原来放好几个视频,现在只是偶尔放一两个,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这也引发深刻问题:当初PPT出现时,很多人期待它解放老师备课时间,为学生提供生动教学方式,带来教学革命,但实际上PPT等技术并未带来真正的教学革命,现在教学已被手机腐蚀,课堂死气沉沉。

这学期我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也在思考:我讲的是通识普选课,这样的一堂课可以只用一张PPT甚至完全不用,只做练习,那么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能否也这样讲?答案并不确定。如今,大学课堂“发霉”现象,给大学老师、管理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严峻、深刻的问题:在手机泛滥的当下,该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唤起那些沉迷手机、对学习无兴趣学生的听课热情?这是所有大学教师、院长、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如何挽救大学“发霉的课堂”?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