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从集中式云端向分布式边缘端演进的关键阶段,端侧算力的瓶颈与机遇并存:硬件设备层面,消费级笔记本、台式机算力太弱难以支撑复杂 AI 任务,大型工作站又因价格高、占用空间大导致使用成本高昂;而云侧 AI 虽具备强大算力,却在处理政企机密、个人隐私等敏感数据时存在潜在风险,其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也为中小用户带来持续成本压力。近日,“智赋生态 百业共荣” AMD&SEAVIV 锐龙 AI Max 生态交流会顺利举办,SEAVIV 希未联合 AMD 及 AI 生态核心伙伴,以 “AI 赋能千行百业” 为核心,通过嘉宾深度分享与场景实践展示,系统呈现基于 AMD 锐龙 AI Max+395 处理器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致力打造端侧 & 边缘 AI 推理的优选平台,清晰勾勒从技术落地到全场景覆盖的 AI 赋能路径,打通 AI 赋能行业最后一公里,为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SEAVIV 以 “ 算力全家桶 + 软件生态 ” 构建全场景 AI 服务体系

SEAVIV产品与销售负责人胡仁江在开场发言中阐述了公司的核心定位。他提出,在AI重塑千行百业的时代,SEAVIV旨在成为用户的真实伙伴,提供前沿的AI集成方案。其核心战略是“场景驱动,软硬件一体”,即深入倾听市场与用户需求,将实际痛点转化为高效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携手行业共同探索AI的应用落地。
基于此战略,SEAVIV将AI应用场景划分为清晰的三层结构:面向行业市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强调硬件优化、大模型与软件定制深度融合;针对专业生产力人群的需求,聚焦硬件优化、模型与生态整合,以提升专业工作效率;以及服务于大众消费市场,通过开箱即用的产品设计,降低使用门槛,让AI技术普惠至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胡仁江表示,这一布局旨在实现从行业、专业到个人消费场景的全覆盖。

在这一框架下,基于AMD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全系列产品成为战略承载的关键。 胡仁江系统介绍了产品布局,包括已上市的AideaStation R1迷你工作站、体积更小的R2、一体机形态的R27、兼具存储与计算能力的AI NAS,以及面向便携需求的R14系列 AIPC 笔记本电脑。


通过技术迭代打破 AI 门槛,与 AMD 继续拓展场景应用与落地
在后续交流中,胡仁江进一步强调了 SEAVIV 在技术研发上的核心突破:目前团队已在 Windows 系统下完成千问 235B 大模型的底层优化与调试,这一成果不仅直观展现了公司的研发硬实力,更践行了 SEAVIV “伸手摘星” 的企业宗旨 —— 通过技术迭代打破 AI 应用的门槛,将前沿的算力能力切实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核心技术支撑:AMD 锐龙 AI Max+395 打造 “本地 AI 算力枢纽”,破解大模型运行瓶颈

“AMD 正以‘All in AI’战略,将最顶尖的技术能力浓缩于每一颗处理器。”AMD 大中华区家用产品市场总监廖金宁在演讲中,深度解读了本次生态合作的 “性能基石”—— 锐龙 AI Max+395 处理器。这款芯片整合 AMD 三大核心技术架构,形成 “算力 + 显存 + 兼容性” 三重突破,为本地 AI 应用提供强劲支撑。

此外,AMD 的AI生态伙伴Ripple AI针对该处理器搭建了 “波澜(RIPPLE)开发者平台”,提供工具、文档及远程测试资源。目前已经看到很多值得期待的端侧AI应用正在用锐龙AI Max+ 395进行适配,越来越多基于锐龙AI Max+ 395的AI端侧落地方案即将到来,AMD也在积极推广并为生态落地提供技术支持。
锐龙 AI 395 处理器技术优势推广:以 “ 自有场景 + 伙伴联合 + 用户口碑 ” 推进市场认知

行业落地实践: AI 助手 + EAM 破解痛点,教育、政务、党建场景实现 “ 即插即用 ”
“AI 落地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用户的真实难题。”SEAVIV 政企中心交付部门负责人姜锋,通过三大行业案例,展示了基于 AMD 锐龙 AI Max+395 与六联智能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如何打破落地壁垒,其中 AI 助手 3.0 与 EAM 平台的应用成为 “效率关键”。


全链条伙伴助力,加速 AI 产业规模化落地

未来展望:从工具到基础设施,AI 将成千行百业的 “标配能力”
交流会最后,SEAVIV 高级产品经理滕翔分享了对 AI 生态未来的展望。他认为,AI 的发展正从 “通用工具” 向 “行业基础设施” 演进,未来每个企业、每个场景都将拥有专属的 “AI 智能体”。SEAVIV 计划进一步强化 EAM(企业智能体管理平台)的能力,实现结构化数据(如 ERP/CRM 系统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如 PDF 文档、语音录音)的深度融合,让 AI 不仅能处理单一任务,还能形成 “数据 – 算力 – 决策” 的完整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