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事“狭路相逢”,到底谁让谁?| 新京报快评


▲红白事的相遇相让,折射出民间习俗在当代社会的可贵升华。图/IC photo▲红白事的相遇相让,折射出民间习俗在当代社会的可贵升华。图/IC photo

近日,两则关于红白事狭路相逢的新闻,像两面镜子,照见了民间习俗在具体场景中的生动模样。

据极目新闻报道,在河南焦作,红白队伍丁字路口相遇,白事主家主动退让,说“红事是一辈子的事”;另据荔枝新闻消息,在山东菏泽,两家婚车小路碰头互不相让,最终砍断路边树枝才擦身而过。

同样是仪式相遇的难题,一个用理解消弭矛盾,一个用行动破局前行,看似不同的选择背后,藏着传统习俗最本真的智慧——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再郑重的仪式,终究要落回对人的珍视。

河南那场相遇里,最动人的不是红布遮挡的仪式感,而是白事主家的“反习俗”选择。按当地规矩“红让白”,可白事主家却主动退了一步:“红事是新人一辈子的事。”这样的谦谦之举,也让人想起民俗学家钟敬文说的:“习俗是生活的诗。”

所谓“红让白”,本就是民间为调和生死大事与人生喜事冲突的温柔设计,可在具体场景中,当“一辈子的大事”与“逝者的体面”相遇,主家没有死守条文,反而用更柔软的同理心化解尴尬。

这不是对习俗的背离,恰恰是对习俗精神的升华——所有规矩的原点,都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少些遗憾、多些温暖。

山东的两家婚车,虽然没有河南主家的默契,却在“顶牛”后用最朴素的民间智慧破局:砍树枝、扒枝叶、擦身而过。没有争吵,没有僵持,只想着“不能耽误拜堂”。这种“不较劲”的务实,何尝不是另一种对习俗的尊重?

毕竟,婚俗的核心从不是“谁压过谁”,而是“顺利把日子过起来”。狭路相逢,与其纠结谁该让谁,不如一起动手拓宽那条窄路——仪式的终点是生活,生活的智慧是变通。

两场相遇,折射出民间习俗最珍贵的特质:它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生长于烟火中的弹性规则。

也曾在乡野见过更鲜活的例证:有的地方送葬队伍遇到迎亲队,会主动撒下“买路钱”图个彩头;有的地方两支婚车队伍狭路相逢,新郎会互换胸花,寓意“喜上加喜”。这些细节里的变通,让习俗摆脱了“非此即彼”的生硬,反而成了连接人心的纽带。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恰恰在于其能根据具体情境调整姿态,始终服务于“人”的需求。

当下社会常有人担忧“传统习俗式微”,可这两则新闻恰恰证明:习俗从未远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其无需刻板的“必须如此”,而只要理解其背后的温度——当“红让白”可以因“红事更重”而反转,当“互不相让”可以因“不误拜堂”而和解,习俗就始终活着,活在每一次对人性的观照里。

红白事相遇的难题,从来不是“谁该让谁”的胜负局,而是检验一个社会如何对待仪式、如何安放人心的试金石。

河南白事主家的退让与山东婚车的破局,用最民间的方式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承,是让规矩长出温度;最深的敬畏,是在仪式中看见具体的人。

而这或许就是传统习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教我们既要守得住文化的根,更要活得出人间的暖。

撰稿 / 王志高(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红白事“狭路相逢”,到底谁让谁?| 新京报快评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