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首讲重温粤沪文化共鸣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预热升温!

10月7日,“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首讲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行。

作为10月18日隆重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重要系列活动之一,讲座以“广东美术百年变革叙论”为题,翻开广东美术百年画卷,开启跨地域链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之旅。

本次活动由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百年美术大展(上海站)总策展人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作主题演讲,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等参与对谈。

■本版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本版图片:主办方提供

从广东写起

回溯广东美术百年脉络,从岭南画派的“折衷中西”,到当代艺术扎根本土的创新实践,它始终以“新”为魂、以传承为墨,绘就波澜壮阔的百年变革历史。

作为百年来持续发生的文化现象,岭南美术的变革体现了广东在文化革新、对外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梁江以六祖惠能、利玛窦及康有为等文化巨擘为关键词,梳理广东美术乃至岭南文化“其命惟新”的历史基因。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第一章要从广东写起!”梁江通过详实充分的史料,一系列广东美术经典作品,为此列举出六大理由。

其中包括:广东新会博物馆藏木板油性绘画《木美人》为中国现存最早油画实物;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400多年前自澳门、广东把西方科技和欧洲油画带进中国;主要活动在19世纪初的关作霖,是史籍有明确记载从事油画创作最早的中国画家;18世纪初期,广州“十三行”的外销画远播欧洲,是中国早期油画又一重要现象;

晚清之后,李铁夫、冯钢百等五六十位广东人赴洋学习西画,大部分归国从事创作和教育,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苏州等地,影响至今;1917年,康有为提出“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由此引出20世纪的美术变革思潮。

“广东近代美术家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有着基于自身文化的思考,在延续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创新。”王绍强认为,历史基因、文化性格决定了广东美术和岭南文化的特质。作为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美术始终从自身所能出发,务实地与时代同行,为时代服务。

变革引领者

“其命惟新,是岭南美术、广东文化的内在品格。积极入世的特征,让广东美术积极投入到缔造近现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历史洪流,并以此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在皮道坚看来,广东是新中国美术发展基本格局的奠基者。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都市文化的兴起,都为广东美术变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年过八旬的皮道坚在改革开放初期,被广东开放的社会和文化氛围所吸引,从湖北来到广东发展。

“广东美术家创作了一大批把握时代脉搏、振奋民族精神、表达民族自豪感的作品。”在皮道坚看来,广东美术有着先锋化、世俗化、平民化等特征,契合当下文化语境,探索艺术语言变革,因此涌现了洋画运动、新兴木刻、南方美感等美术现象,更在改革开放时期,孕育出引领全国的实验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语境发生激烈变化,广东前卫艺术在全国有独特影响。”皮道坚特别提到,最先发生在大湾区的实验水墨艺术,以期延续传统文脉,促进传统水墨媒介的当代转换,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当代艺术。“我们以水墨为契机,构建属于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实验水墨在广东产生,推动广东美术、中国艺术、水墨精神走向世界。”

开启新篇章

“自开埠以来,上海就是一个大平台、大容器、大舞台,有一种类似扩音器的作用。”

项苙苹以广东梅州人、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林风眠在上海活动的重要经历为例,重点分享了上海在近现代中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商品、各国思想在此碰撞和汇聚,有着更多展示文化和信息的可能性。”她说。

1912年,东西思潮在上海激荡,为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舞台。这一年的4月,在上海福州路的惠福里,来自广州的“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了审美书馆。他们以《真相画报》为旗帜,发出中国画革新先声。隐匿于弄堂的小楼,就此成为艺术变革的策源地,也成为了岭南画派的重要摇篮。

上海跟广东都有着海洋文化的共性,近代以来,粤沪两地文化艺术经济持续联动,交流不断。梁江认为,百年大展的意义不仅是梳理广东美术的传统,更是促成中国近现代两大美术变革重镇的直接对话和交流。项苙苹强调,两地文化交流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和状态,在当下别具意义,即将到来的大展将为粤沪文化交流开启新的篇章。

【 链接 】

岭南美术经典“闪亮”苏州河

林风眠笔下的《青衣仕女》在涟漪中凝立,关良的《三打白骨精》借笔墨跃动,陈永锵的《鱼跃图》欢腾不息,杨国辛的《好果子》隐喻深长……一幅幅岭南美术名作经典在上海苏州河面“活”起来。

作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预热活动之一,苏州河畔的“闪亮·上海 静安光影季”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的每天18时至22时,上演了广东美术名家名作光影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苏州河被誉为海派文化气质的集中体现,当岭南遇见海派,不仅是艺术的相遇,更是创新与开放的文化共振。

据悉,本次活动中,主办方以AI的艺术创作方式,对画作进行动态化创新呈现,以光影“重生”岭南画派艺术大作,让岭南画派的经典作品获得了全新的诠释。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向记者介绍,此次光影秀是线下展览启幕的预热活动。

王绍强表示,光影秀精选岭南画派代表艺术家,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以巨型水墨动画、动态投影等不同数字技术进行呈现,通过数字化手段赋予传统水墨艺术全新的视觉体验,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精神共振。

百年以前,岭南画派与海派早已结下前缘。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文化交流最热烈的舞台,上海一度是高剑父为艺术理想奋斗多年的家园。

“岭南画派”的命名也出自海派名家之手。1934年,海派艺术巨擘刘海粟在德国柏林“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前言中,首次将“二高一陈”的艺术探索从“折衷派”明确定义为“岭南画派”,奠定了这一画派的名称。

上海,以它独有的开放与包容,为这颗南来的艺术种子,提供萌芽生长的沃土。岭南画派也将海派艺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融入自身创作,最终形成兼具笔墨意趣与光影肌理的独特风格,展现出“革故鼎新、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

如今,岭南画派与海派将在苏州河边再续前缘。一幅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水墨花园”倒映在温婉的潺潺流水上,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共鸣,海派的万千气象与岭南的“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精神也在此得以贯通呈现。

每一幅经典都在水光的呼吸间被唤醒,每一次创新都在历史的河床上刻下当代的印记——光影为画中仕女带来了空灵透明的质感,精准的白色线条与微妙的色彩形成明暗对比,为她披上一层“天国的光辉”;油画的浓郁鲜亮与水墨的清雅灵动,在“折衷中西”的宏大命题下,于此开辟了一片静谧而诗意的天地。

当晚风携着海上旧梦的余韵,带着轮渡汽笛的回响,轻轻拂过苏州河,流水承载着光影,为这段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画下新的年轮。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要板块,“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将于10月18日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隆重亮相。

岭南文化与海派气韵最美的相遇,即将拉开大幕。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首讲重温粤沪文化共鸣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