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法律人才如何培养?人民大学法学院邀全球同行一起求解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发起并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近日,在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上,多项法学教育成果正式发布。

“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起,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分别于2010年、2020年成功召开第二、三届,累计邀请到来自世界五大洲最具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800余位院校长、法学家等出席。今年,大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这一主题,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及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实务专家齐聚一堂,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

“人工智能不会消灭法律职业,而是将其重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论坛期间,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这一主题,多个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Djoomart Otorbaev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法律领域,为全球法律人带来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不会消灭法律职业,而是将其重塑。未来法律人需要掌握新的技能,不仅要有法律的推理能力,更要具备科技素养,不仅要精通法律,更要理解数字时代的伦理规范。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Seeram Ramakrishna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正逐步跨入“人工意识”开发领域,这比当前的人工智能更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全球治理与引导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吉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应在尊重各国治理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人工智能治理中,要以制度对话弥合治理鸿沟,以权利保障引导技术向善,以跨界融合培育法治人才,为人工智能铺就一条法治化发展道路。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正式启动。

2024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率先启动全国高校首个涉外法治大模型研发,共收集24个国家的3万多部法律法规、超过4810亿词法律类文本数据、30万条法律类指令数据、人工标注的上千条高质量涉外法治指令数据。

涉外法治大模型2.0进行了全面升级,包括智能法务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实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六大子产品,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

此外,人大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议建立非官方、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通过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常态化学术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据悉,人大法学院的前身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培养培训各类学生、法治工作人员30余万人。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李立军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AI时代法律人才如何培养?人民大学法学院邀全球同行一起求解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