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铁36.9亿订单落空,释放哪些信号?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投资者网》吕子禾

2025年9月30日,浙江海控南科华铁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南华铁”)公告显示,其子公司与杭州X公司此前签订的36.9亿元(含税)算力服务协议正式终止。

公告中“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变化”“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的表述,叠加公司此前力推算力业务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表态,让这起“大单告吹”事件迅速成为焦点。

3月协议签订时,公司股价连收3个涨停板,股东户数从不足5万户飙升至21万户;而9月30日公告发布后,10月9日开盘股价即“一字”跌停。

就在跌停当日,公司又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终止减持并推出增持计划。短短半年间,协议从“利好引爆股价”到“终止引发跌停”,股东从减持到增持,一系列反转让投资者陷入迷茫。

这场合作的终止,背后是否藏着更深层的逻辑?失去相当于半年营收的大单后,公司的业绩增长将如何支撑?股东的增持动作又能否缓解市场对其算力业务布局的担忧? 

大单终止的三重逻辑

要理解这次协议终止,不能只看“市场变化”这六个字,需要从行业大环境、公司自身布局、合作细节三个维度寻找答案。

先看行业端,算力赛道的“冷热不均”已经显现。

根据海南华铁2025年半年度报告,长期来看算力行业确实前景亮眼。202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达1037.3EFLOPS,市场规模将攀升至2116.1亿元,同比增长超43%。

但短期问题很突出:一边是头部企业扎堆建智算中心,算力设备供给过剩;另一边是下游需求没跟上,AI大模型训练、智慧城市这些依赖算力的领域,不少客户因为技术不成熟、预算砍半,把采购计划往后推。

这种“供多需少”的变化,正是公告里“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变化”的真实写照,不是算力不行了,而是短期节奏没踩对。

再看公司端,这次终止早有“预警信号”。

海南华铁的半年报里写明了算力业务的三大风险:设备采购可能拿不到货、要花大笔钱、长协议履约没把握。现在“没收到任何采购订单”,就是履约风险的直接爆发。

更关键的是半年报里的一组数据:2025年6月末“在建工程”金额比去年年底少了89.5%,原因是“待组网算力设备减少”。这意味公司计划中的算力设备没按时到位,业务推进本就滞后,大单终止更像是“顺水推舟”。

另外,截至6月末公司累计交付的算力资产超14亿元,看起来有基础,但对比36.9亿的大单规模,显然还没准备好承接如此大额的订单

最后看合作端,“无争议解除”的细节耐人寻味。

根据10月1日的终止公告,双方除了要保密,没有其他纠纷或待解决事项。这背后释放出一个信号:协议还没实质落地,既没采购设备,也没投入资金,对当前资产负债表影响很小。

或许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份“框架性协议”,没明确具体交付时间和付款细节,给后续终止留下了空间,一切都未可知。 

短期“减压”与长期“补位”的平衡

36.9亿的大单没了,对海南华铁来说不是“全输”,反而呈现出“短期缓解压力、长期需找补”的复杂局面。

财务上,短期少了一笔“压力钱”。

海南华铁半年报显示,公司2025年6月末资产负债率73.77%,虽比去年末略高,但手里的货币资金很充裕:5.9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了233.12%。

这背后是公司的融资布局:累计筹划发行债券及相关产品额度达50亿,还在推进新加坡上市,资金本就不算紧张。

但如果要承接36.9亿的算力订单,需要采购大量设备,会进一步占用资金。现在终止了,这笔钱反而能投到更稳妥的业务上,对投资者来说,这其实减少了一笔“不确定的大额支出”,未必是坏事。

但长期来看,营收增量确实少了一块。按算力行业平均30%-40%的毛利率算,这笔订单若落地,未来1-2年能贡献10亿级的毛利,相当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3倍左右。

不过,海南华铁的“基本盘”工程设备租赁业务还在稳步增长。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线下网点达380个,香港市场投入超千万元且出租率在涨,线上渠道光租金收入就快9000万,同比增25%。

更重要的是,公司还新增了房车租赁事业部,拓展C端市场,这些业务都在持续贡献现金流,能对冲算力业务的短期波动。

业务结构上,“双轮驱动”的韧性逐步显现。海南华铁曾表示要“工程设备+智算”双轮走,这次事件正好检验了这个结构的抗风险能力。

工程设备租赁是“压舱石”,算力业务是“增量探索”,现在增量暂时没了,但压舱石还稳。算力业务也并非“一刀切”,半年报里提到的与安徽海马云科技的合作还在推进,能提供云游戏、云渲染的算力服务,只是从“追求大额长单”转向“小批量、多场景”的模式。这种调整虽然慢,但更稳妥,也符合当前行业供需的实际情况。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变量——股东的增持动作。

10月9日的公告显示,胡丹锋终止了8月15日披露的减持计划,还打算增持。从“减”到“增”,表面看是为了稳定股价,但深层逻辑可能是公司判断当前股价已反映大单终止的利空,且核心业务足够支撑长期价值。

不过增持计划的具体金额和时间还未明确,短期更多是“信号意义”,能不能真正扭转预期,还要看后续落地情况。 

算力赛道要看“落地力”

海南华铁的案例,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插曲”,更暴露了当前算力行业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少企业热衷于签“大额框架协议”炒概念,但忽视了落地能力。

对行业来说,“重协议、轻落地”的风气并不可取。如今,政策鼓励算力发展,但这不意味着企业可以“画大饼”。

从海南华铁的情况看,算力业务要落地,需要跨过两道坎。

需求端,要确定客户真的有持续采购计划,供给端要保证设备能按时拿到。资金端,要扛住大额投入的压力。如今的行业正在“挤泡沫”,未来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把“落地能力”比“协议金额”看得更重的企业。

对海南华铁来说,这次事件是“纠错”也是“契机”。

短期要做的,是把资源更聚焦到工程设备租赁的优势上。利用已有优势继续扩高空作业平台、房车这些成熟品类的规模,把现金流抓牢。

长期来看,算力业务无需放弃,但要调整策略。少签“没谱”的大额框架协议,多做“小而实”的订单,先把场景跑通,再慢慢扩大规模。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3月时表示订单“正常履行”,9月突然终止,容易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及时传递业务进展才是其健康发展之道。

对投资者而言,这更是一堂“风险教育课”。看算力赛道的公司,不能再被“几十亿大单”的数字迷惑,要问三个问题。

第一,这是“框架协议”还是“实质订单”?有没有明确的交付时间、付款方式?第二,公司有没有承接能力?货币资金够不够、设备能不能拿到、有没有相关技术储备?第三,有没有“风险缓冲垫”?比如像海南华铁这样的工程设备业务,能在创新业务波动时托底。毕竟,股价涨停可能是短期炒作,但公司的基本面和订单落地能力,才是长期价值的核心。(思维财经出品)■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海南华铁36.9亿订单落空,释放哪些信号?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