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区一家科技公司的办公桌上,一只毛茸茸的AI宠物正眨着大眼睛。当主人用手做出点赞等动作,它会通过眨眼回应,而且尾巴还会微微摆动。“它不会说话、不会生病,却能给我真实的陪伴感。”该公司程序员对记者说,加班到深夜时,这种温暖格外治愈。
从像素块造型到AI伴侣,电子宠物成为了现代人情感寄托的新载体,其背后是正在崛起的千亿级“情绪经济”市场。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相关专利的支撑下,电子宠物催生出了一条规模可观的新经济赛道。
电子宠物成为新宠
国庆期间,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除了外出游玩目的地,电子宠物的搜索量也大幅激增。许多消费者被电子宠物新颖的互动形式与情感陪伴功能吸引,纷纷下单购买。从线上到线下,不少大型商场也陆续设置电子宠物体验区,让消费者能亲身体验这些可爱宠物的魅力,进一步推动电子宠物市场走向火爆。
2025年春节,杭州简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简墨科技)的AI电子宠物“Cupboo咘咘”一度卖断货。这款形似豚鼠的萌物,能响应主人呼唤、跟着音乐起舞,甚至能感知主人情绪并与之互动。上个月,北京萌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萌友智能)携电子宠物Ropet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这款电子宠物的触感柔软,会与主人“深情”对视,甚至会哼唧着“求抱抱”。“今年1月,Ropet在海外众筹网站正式发行,收获了大量订单。”萌友智能CEO何嘉斌表示。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宠物用品市场规模约为102亿元,占宠物用品行业总量的五分之一。作为情感计算的重要载体,电子宠物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资本早已嗅到其中商机。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十余家电子宠物企业获得融资,其中萌友智能在今年9月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1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情绪价值正被重新定义与量化,能提供稳定情感陪伴的产品,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社会需求的转变,是AI萌宠兴起的深层动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生活、高压力环境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如独居青年增多、老龄化加速),导致情感陪伴需求大幅激增。AI萌宠凭借“无负担陪伴”的特性,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补充。其“完美回应性”(永远温顺、永不背叛),契合了用户对低风险情感寄托的期待,进一步推动需求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升级。
专利技术加速布局
AI宠物的智能化升级背后,是激烈的技术竞争与专利布局。当前,国外拥有大量电子宠物基础专利,覆盖交互设计、喂养系统等领域。我国企业则通过创新绕开专利壁垒,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北京乐开问语科技有限公司提交的“一种基于场景的情感交互式陪伴型玩偶系统及方法”专利申请,能通过多模态传感器感知用户情绪状态,并作出相应反应;深圳市阳日电子有限公司提交的“一种陪伴机器人控制方法及陪伴机器人”专利申请,可让机器人通过感应外界情绪调整自身心情值,实现情感双向交互。
眼睛屏幕是交互过程中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仿生性的关键体现。针对用户与机器人交互时,缺乏生物性的多变与灵动感这一问题,萌友智能提交的“一种智能体虹膜与瞳孔效果处理方法”相关专利申请,旨在解决智能体瞳孔无法根据环境空间作出适应性变化,导致智能体生动性较差的技术难题。“我们十分重视核心技术保护,目前,公司已提交近40件专利申请,覆盖情感计算、智能交互等关键领域。”何嘉斌表示。
技术升级是AI萌宠突破传统电子宠物局限的核心。王鹏指出,早期电子宠物依赖预设程序实现简单互动,行为模式固定且缺乏情感反馈;而AI萌宠借助机器学习、情感计算和多模态交互技术,能实时感知并分析用户的语音、表情、肢体动作,动态调整互动策略。例如,AI萌宠可通过传感器捕捉用户情绪波动,调整体温、动作频率或语音语调来匹配用户需求,这种“自适应”能力让它从工具升级为情感伙伴。
针对智能毛绒玩具触摸感应灵敏度等问题,杭州简墨科技的专利申请“一种用于智能毛绒产品的触摸感应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由PP棉层和无纺布层构成的柔性层,内侧设置铜箔电极和外导电布,外导电布与无纺布层电连接,通过车缝工艺或背胶粘贴固定,确保感应电极与机芯贴合,兼顾灵敏度与耐用性。
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电子宠物相关专利申请量增长较快,涵盖交互设计、情感识别、AI算法等多个领域。
AI伴侣开启市场新赛道
资本与平台的共振,加速了AI宠物的商业化进程。平台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将AI萌宠内容精准推送给目标用户,形成“需求-供给”的动态平衡;资本则通过投资AI宠物初创企业、布局智能硬件市场,推动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例如,智能项圈、情感识别设备的普及,验证了市场对AI萌宠的接受度,进一步增强了资本投入的信心。
“如今的AI宠物不再是简单的程序响应,它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更好地理解并回应人类情感。”何嘉斌表示,比如新一代AI宠物能识别主人的声音语调、面部表情甚至体温变化,据此判断情绪状态并作出对应反应——当检测到主人情绪低落时,会主动靠近、发出安慰的声音;当主人开心时,也会表现出兴奋状态。
在王鹏看来,AI萌宠的演进是技术升级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下一代AI萌宠要实现“情感共鸣”,需在多模态感知、伦理判断、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最终构建“技术-伦理-商业”的三角平衡,为人类提供更温暖、更真实的情感陪伴。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AI宠物产业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增长点,在为人们带来更多情感慰藉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报记者 陈景秋)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