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冈石窟一睹千年佛像的庄严与沧桑;到山西博物院领略青铜华彩饰品及“睡个午觉毛绒挂件”等文博创意产品;于隰县小西天观赏黄土高原上的琉璃仙境与匠心之作……从壮美的自然景观到精雕的佛教建筑,再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山西众多旅游景点成为人们假期出行的热门“打卡地”。
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山西省共接待国内游客4386.4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281.4亿元,同比实现双提升。这背后,山西以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为“根”,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为“桥”,以数据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为“翼”,让更多文物从静态封存走向活化利用,为文旅焕新出圈注入了鲜活动力。
打造文物保护“金钟罩”
山西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文物博物馆”,古刹的晨钟、壁画的斑驳、老城的街巷,走到哪里都能触摸到历史脉搏。特别是2024年《黑神话:悟空》爆火后,山西作为游戏中诸多文物建筑取景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当年第三季度住宿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然而“文博热”的背后,相关侵权现象也时有发生,文物知识产权保护话题引发业界关注,山西省知识产权局、山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山西保护中心),与山西省文物局在文物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共同摁下了“快进键”,为文物保护打造“金钟罩”。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数字化保护是实现文物资源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如何管理、存储、加密、开放和共享文物数据,并确保文物数据的安全、完整和不被篡改是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由于国家层面尚无专门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权属,文物高精度模型数据一旦泄露,就可能被用于非法复制或牟利等问题。”对于文物数据资源安全管理的紧迫性,山西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感受颇深。
2024年12月,在一场研现状、听需求、解难题的文物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上,恒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隰县小西天景区服务中心等10余家单位齐聚一堂,表达了对文物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与困惑。针对当前文物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山西省知识产权部门为与会主体开出了加强文物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解方”。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全省各级文物单位在日常管理中积累了大量文物数据资源。为了将这些数据资源确权、保护和运用,山西省知识产权局与山西省文物局签订《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和文化衍生品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山西保护中心具体承办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对文物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精选文物数据,进行整理登记。”山西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提升数据知识产权申请审查效率,满足文物保护单位的迫切需求,我们开发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普审、快审、合议审’3种渠道,分别应对‘日常、紧急、疑难’3种登记申请情形;同时,组建了数据知识产权专家库,对省内重点文物数据集合采取快审与行业专家合议评审相结合的模式,把控数据来源的合法性、保障登记速度的高效性、优化数据集合的价值性。”山西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自山西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以来,山西保护中心还积极进行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今年4月,隰县小西天景区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就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向我们进行咨询,我们及时进行电话答疑、视频指导,并组织工作人员就隰县小西天相关数据知识产权申请开展了实地培训,指导其完成首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该项数据知识产权已于今年5月28日获得登记。紧接着,8月19日,隰县小西天景区服务中心提交的第二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完成登记。”山西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山西省共有28件文物类数据集知识产权完成登记,其中,“云冈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第二批十大典型案例”。
为服务推动山西省优质文化产品持续赋能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山西保护中心还开展了文物(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和研究工作,并被山西省文物局认定为“文物(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
释放数字应用新动能
从文物静态保护到活化利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让一批经过采集加工的数据有了“身份证”,但如何将这些数据资源有效应用在文旅行业?从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和推广之初,就是山西保护中心密切关注的重点。“我们积极推动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构建‘数据留存—知识产权管理—活化利用’的文物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助力其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存续的跨越。”山西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山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也认为,推动文物资源数据进行知识产权登记,是规范文物数据生产使用、保障文物数据安全、引导文物数据有序开放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多种应用场景,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有效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发利用,不断拓展文物事业发展空间。
举办知识产权赋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物资源数据版权保护专题培训活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数据知识产权运用上进行的努力,在实践中得到回应。
山西省首个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集”为云冈石窟文物数字化研究储备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可用于文物数字资源资产存档管理、考古研究、文物监测、保护修复、展示陈列等多个场景。云冈石窟研究团队根据历时64个月的风化列柱定期监测数据,计算出石窟表面的风化量,从数据上验证了石窟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云冈石窟的“云冈云”数字资源系统,通过账号授权制度,可供全国文物单位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浏览、研究;永乐宫壁画、天龙山石窟、徐显秀墓葬壁画等一批“云端”展示传播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喜爱……这些案例都表明,山西保护中心以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为导向的登记模式,不仅有利于文物数据的展示,还可以缓解旅游业迅猛发展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压力,实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赢。
山西文物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为三晋大地的瑰宝筑起“防火墙”,让每一份历史的厚重,在创新的土壤里自由生长。当游客能畅享每一份数字记忆、每一件匠心制作的文创,当千年文明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这正是对文化遗产最生动的守护与传承。(本报记者 王晶 通讯员 李俏春 孟義然)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