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13日,今年以来共有269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材料,创历史新高。就月度数据看,2025年6月是年内递表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5家。其次是9月,达到60家。就行业分布看,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2025年以来,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超过过去10年总和。
1
年度递表数量创新高
2015年至2024年,各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公司数量分别是:50家、9家、172家、169家、149家、97家、130家、75家、68家、83家。
分月份看,2025年6月是今年以来递表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5家。其次是9月,达到60家。1月至10月各月递表港交所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7家、13家、5家、30家、31家、65家、8家、26家、60家和4家。
10月以来,坦博尔、诚益生物、阳光电源、岚图汽车4家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引发市场关注。
就行业分布看,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
具体看,今年来,108家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40.15%;49家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18.22%;37家工业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13.75%;35家可选消费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13.01%。此外,材料类和日常消费类各有15家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均为5.58%。
2
A股公司递表数量激增
就A股上市公司递表情况看,2025年以来,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一数字已超过去10年总和。2015年至2024年,各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8家、3家、0家、8家、3家、5家、5家、1家、3家和4家。
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发布筹划公告后不久,便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举例看,阳光电源8月25日晚间披露关于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提示性公告。10月5日,阳光电源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1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实现“A+H”模式。其中,8家公司是年内递表的A股公司。
以天岳先进为例,公司于2月24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于7月30日披露聆讯后的招股说明书,8月20日便正式登陆港交所。
3
国际长线资金频频出现
当前,多路长线资金正借道港股IPO的基石投资渠道,持续购入中国资产。
以紫金矿业旗下紫金黄金国际在港上市为例,其配售结果显示,此次招股共引入数十家基石投资者,其中既有泰康人寿、中国太保等险资机构,也有贝莱德、施罗德等多家外资机构的身影。
险资近期频繁现身港股IPO项目。除紫金黄金国际外,泰康人寿还出现在峰岹科技、三花智控、宁德时代等公司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中。中国太保也参与了宁德时代的港股新股配售。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的热情明显上涨。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近期表示,不少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的新股认购,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申万宏源证券数据显示,外资基石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连续上升。截至6月30日,2025年,在中国香港市场IPO上市的公司中,基石投资者占45.2%,2023年、2024年该数字分别为33.2%和31.0%。就资金来源结构看,当前港股基石投资者中的外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也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和东南亚家族办公室等。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华北及华西区主管合伙人任绍文表示:“大量的外资持续流入香港,大幅推动香港股市的成交,港股估值继续回升,叠加政策鼓励内地龙头企业来港上市、简化A股上市公司的申请上市程序,超大型和大型新股项目将再次云集香港新股市场。”
后市展望
赴港上市
热潮有望延续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对于赴港上市来说,公司只要满足上市条件,一般都可以上市,很多IPO不成功不是因为财务等硬件问题,而是公司找不到足够的投资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活跃度增加,赴港上市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2025年出现“赴港上市潮”是政策、市场与企业需求三方共振的结果,短期看热度仍有延续基础,但中长期节奏会随估值、流动性与监管环境变化而波动。在政策鼓励、制度便利化与全球化需求三重驱动下,本轮赴港上市潮“有基本面也有情绪面”,2025全年及2026上半年预计维持高节奏。但伴随估值修复到位、美元利率走向不确定以及A股融资环境可能的再平衡,预计2026年下半年港股递表数量或有所回落。对企业而言,能否抓住当前窗口,充分利用港股市场所提供的融资、国际化与估值重估等机遇,将成为未来两年资本市场竞争的关键。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2025年赴港上市井喷,核心是政策(证监会支持、港交所优化审批)、市场(港股估值修复、资金回流)、企业需求(全球化融资与品牌建设)及机构(基石投资者踊跃)共同推动。未来该趋势有望延续,理由是港交所将持续优化制度、港股估值仍有空间及企业出海需求增长。但需警惕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及港股波动等不确定性。
展望四季度,在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预期下,更多资金可能会流入香港股市。德勤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将有超过80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达2500亿港元至2800亿港元。
相关
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
10月13日,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国际证券。随着港股上市进程加快,赛力斯有望实现“A+H”两地上市,此次上市计划将为其全球化战略提供强劲资本动力。
赛力斯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H股发行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31亿股。在募资净额中,70%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20%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海外销售网络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剩余1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对于企业而言,‘A+H’上市可拓宽其融资渠道并增强资本实力,为企业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及全球化布局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实现两地上市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投资者参与,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此外,企业完成上市后,其抗风险能力将得到增强,有助于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成为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此举将对汽车市场产生多重影响。“对于行业而言,赛力斯的成功将为新能源车企借助双资本平台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范例。这也意味着,行业竞争将从产品与技术层面的比拼,升级至资本运作与全球资源整合的综合实力较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与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港股打新热潮涌动
上周五,金叶国际集团以超过1.15万倍的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刷新港股历史纪录,成为首只“万倍认购股”。这家香港本土老牌机电工程承建商以0.5港元的发行价上市,当日股价飙涨330%至2.15港元,成交额达1.3亿港元。
作为今年首只登陆香港创业板(GEM)的公司,金叶国际募资规模仅为5000万港元,扣除上市开支后净额仅3130万港元,其公开发售份额仅占10%,对应散户可认购金额仅500万港元,一手中签率低至0.5%。这种稀缺性与市场打新热情形成强烈共振,造就了惊人的认购倍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万倍认购是在监管去杠杆后的健康增长,2025年3月香港证监会终结“百倍杠杆打新”后,超购不再依赖资金撬动,而是源于产业价值认可与资金自然流入。
金叶国际的爆发并非个例,而是年内港股IPO火爆现象的缩影。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年内登陆港交所的69只新股中,除宜宾银行外均获超额认购,其中46只公开认购超百倍,18只超1000倍,5只突破5000倍。今年前10个月,超千倍认购的新股比例已升至26%,较2024年全年仅5只(占比7%)有显著提升,市场结构明显优化。
港股打新热潮背后是显著的赚钱效应。今年上市的69只新股中,仅16只破发,破发率降至23.18%,创下近九年新低;首日上涨概率达66.67%,平均涨幅为37.63%。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此“高收益、低风险”格局的形成得益于政策、资金与产业三方面的有力支撑。
重庆商报综合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中国商报、环球网等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