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生前,与南京的高校院所渊源颇深。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也是在这一年,杨振宁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杨振宁十分关心青年人才的成长。2000年,他在南京大学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据了解,这也是杨振宁先生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奖学金。
谈及“杨振宁奖学金”的设立,时任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曾为大家讲述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2000年10月底,杨振宁先生受华英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和邀请来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在一次交谈中,杨先生了解到贫困生较多,很多学子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便有了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学习的想法。
于是,他将在南京期间所作的几场学术报告的报酬捐献出来,包括2000年4月所得的10000美元讲课费。此外,南京大学也配套了部分资金,使奖学金基金总额达到50万元。
2001年10月28日,79岁高龄的杨振宁冒着晚秋的微寒,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南京大学,亲自为获得首届杨振宁奖学金的同学颁奖,并再次以报告会的形式畅谈科学工作经验以及对青年人成才的体会。
杨振宁表示:“认识自己的潜能,把握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青年人攀上科学之巅的关键。”
穿梭于世界多地的杨振宁,经常被很多年轻人问及如何做科研工作。2015年9月22日,在参加“南京大学生命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论坛”时,他在采访中表示,“研究工作要成功的话有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要有浓厚的兴趣;第二,要有能力;第三,要有机会。这三个关键的特点里,兴趣和能力其实通常是相关的。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常常是因为,你有能力。你对某个方面天生有能力,自然会有兴趣。”
兴趣与好奇心之于科研的意义,在杨振宁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中频频提及。2008年10月27日,杨振宁在东南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很多人认为物理学是很艰难的学问,其实不然,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钻研物理就不难,而研究的结果可以改造人类的生产力和人类的福利。”
杨振宁一直期待中国人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并且能够用自己创造的世界领先技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时常成为他思索的命题。2000年4月,杨振宁访问南京大学时,曾与南大校长进行深入交谈。
他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任何一所高校要生存就必须把握21世纪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发展新的学科、引进新的人才,积极为社会服务。”他还建议南京大学要集中相关学科,加强国际问题和生物学科等领域的研究。
放眼世界,大学又该如何承担使命?在2015年的那次南大之约中,杨振宁表示,一个重要的大学要对社会有三个贡献:第一是本科教育,要训练出很多本科的好学生;第二是研究,包括训练研究生,当然也许更重要的,就是做出重要的新的研究工作;第三是对社会的服务,尤其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些研究在近代社会里都需要很重要的新思考,一流的大学也应该担当这样的责任。
编辑:宋慈
审核:朱丽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