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 广州绘制“第二增长曲线”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重塑坐标,如何为城市发展积蓄新的动能?显然,当前的广州需要求索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近日,广州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围绕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蓝图,系统谋划,前瞻布局,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及“X”个潜力赛道,着力打造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发展高地,为经济发展寻找强力、稳定的新增长动能。

10月2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广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邀请多部门负责人就《实施意见》进行相关政策解读。

未来产业成形起势

全市相关企业超2000家

发布会上,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委科技办专职副主任孙翔介绍,近年来,广州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目前拥有全球独角兽企业达到24家,位居全国第4;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规上高企已占全市高企总量的51%。当前,广州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广州发展未来产业具有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市管)吴富伟表示,早在2016年,广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布局了5大前沿产业。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中,升级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瞄准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集中突破,把广州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2024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022.5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2.3%,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蓬勃发展,有利于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目前广州未来产业发展已成形起势,迈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未来已来,唯创者先。广州将强化统筹,推动《实施意见》落地见效,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绘制广州‘第二增长曲线’,在新征程上赢得新优势、赢得新未来!”孙翔说。

绘制未来产业新图谱

构建“6+X”赛道体系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为应对未来产业技术迭代快、赛道变化多的特点,《实施意见》作为系统性行动纲领,进一步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推动未来产业聚势成链、加速崛起,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未来动能。

其中,六大核心产业是“主战场”,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目前已形成领军企业引领、重大项目支撑、全链条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面向未来技术前沿,建立“技术预见—动态评估—赛道孵化”机制,持续跟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X个潜力方向,确保产业布局更具前瞻性。

此外,广州不断强化技术策源,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构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即聚焦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3大方向、联动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3个端口、依托7大高水平平台,推动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州模式”。

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

计划开放百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发展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是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广州将着力开放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为未来产业提供“市场试验田”。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同时,推动国有企业开展首购首用,打通“科技—产业—市场”转化通道,让创新成果加速走向应用。

以智能无人系统未来产业为例,广州正加快在未来出行和工程制造等领域的场景化集成应用。在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上,将部署氢动力旋翼无人机、导盲六足机器人等智能无人系统产品,提供赛事保障与服务。在未来出行领域,广州大学城低空飞行营地已于近期启动,系统发布了涵盖交通、文旅、物流等十大领域的上百个应用场景及多条规划航线,并与多家企业、高校共建低空经济公共服务生态。

目前,广州正加快构建南沙、番禺及海心沙“2+1”未来出行场景体系。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支持番禺区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吸引全国高校优质科技成果来穗转化落地,培育一批新兴企业;大力推进海心沙全空间智能体系体验中心建设,集中展示智能无人系统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应用,为优质企业提供高水平展示平台,为公众提供未来科技体验,将海心沙打造成为“科技岛、未来岛”。

创新治理机制

为未来产业留足“试错空间”

为培育创新生态,广州将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

在企业培育上,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在金融支撑上,将优化整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加快制定实施科技保险政策,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提供保险保障支持。

宽容失败、允许和鼓励试错,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必然要求。广州将创新监管理念,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准入、市场监督制度机制。强化创新容错,进一步放权赋能,深化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突破传统监管对创新的束缚,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声音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徐强: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机遇

助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徐强指出,《实施意见》的出台,是广州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积极信号。此举利于集聚高端要素,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创新生态。同时吸引优质项目、人才扎根,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也可以促进产业链完善,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徐强看来,广州这片充满生机的创新沃土,滋养着一批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并着力为科技人才打造安居乐业的环境,让他们专注科研,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州嗅觉敏锐,出台新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好地谋篇布局,让企业放心深耕细分产业赛道,助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陈慕媛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 广州绘制“第二增长曲线”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