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43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告引发了关注。图/齐鲁晚报视频截图近日,东华大学在学校官网发布关于43名2025级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告,并在附件中公布了名单,引发关注。公告称,学校2025级本科生新生入学报到时间为2025年9月11日,有43名同学逾期未报到,按其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有网友认为,这些学生是浪费录取名额;有网友则表示,学生去不去上大学都有选择的自由。因为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双一流高校,也有自媒体以“43名新生拒绝到211高校就读”为题,指责相关学生“任性”。
学生放弃入学、录而不读,早已不是新闻,几乎每所学校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但并非每所大学都会公告弃学学生名单。其实,高校以前也不公告具体名单,只公布学生整体报到入学情况即可,详细披露每个弃学学生的姓名则没有必要。
放弃入学本就是学生的选择权,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学生的选择增多,放弃入学、录而不读的情况会更多。
一些高校选择公告弃学学生名单,属于学校的自主权,而这么做也有其考量。一是推进信息公开,公开所有能公开的信息,这是其“台面上”的理由;二是以此“警示”弃学学生,如不报到姓名就会被公开,这也是高校更为真实的动机。
被录取却放弃报到,在当前的高考与研考中都是允许的,学生可以结合被录取大学、专业、学费等因素,作出要不要去报到入学的决定。部分学生因对大学或专业不满,也或者家庭经济因素,放弃报到入学,大学应当尊重其选择。
但由于我国高校实行统一集中录取,被录取学生弃学后,学校无法再补录,相应的招生计划就会“被浪费”。这也是部分舆论质疑弃学学生任性、不诚信的原因。近年来,甚至还有舆论呼吁惩罚弃学学生,如限制来年报考、提高录取分数要求等。
被弃的学校当然多少也有些意见,表面虽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一些学校仍会选择公开详细名单。如2024年,某所985高校的管理学院就对保研中“放鸽子”的学生名单进行公告,并明确指出这些学生不诚信,引发争议。
事实上,从信息公开角度,高校也可以只公开总体录取与报到情况,而无需公布详细名单。我国学生出国留学,就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也会在被录取后再做选择,放弃某所大学的学生也并不会被公布姓名。
至于因学生放弃入学而出现的招生“资源浪费”,则需要通过完善招生录取制度解决。当前的高考与考研,考生都只能拿到一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必然会存在少数学生因考试发挥、志愿填报等原因对录取的大学、专业不满,进而弃学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录取大学、专业的满意度,可推进生校双向选择的录取制度改革。如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所大学、多个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也可激励高校在教育质量、办学特色上展开竞争,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稿 / 熊丙奇(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