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 4.0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5%。
其中,上海三大支柱产业—— 集成电路(IC)、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 的总产值同比增长 8.5% 。 其中, 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高达11.3% ,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扩张的核心动力。
上海的高速增长离不开系统性政策支撑。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涵盖 金融扶持、专项补贴与人才引进 的多项措施,形成了完整且协调的产业政策生态体系。
除了政策扶持外,上海还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设立了多个专门基金,覆盖 并购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 等方向,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端的持续投入。
目前,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生态系统,涵盖 IC 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以及 EDA/IP 等 全产业环节。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 超过1200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 。
产业代表企业包括:
芯片设计公司:展锐(UNISOC)、澜起科技(Montage Technology)、豪威集团(OmniVision,原韦尔股份)、芯原股份(VeriSilicon)、健策半导体(Giantec)
制造企业:中芯国际(SMIC)、华虹集团(Hua Hong Group)、广立微(GTA)
设备与材料厂商: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中微公司(AMEC)、盛美半导体(ACM)、华星半导体(Hwatsing)、PNC、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NSIG)与安集科技(Anji)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两位数增长,再次印证了 区域政策驱动与产业集聚效应 的双重成果。
在国家半导体战略布局中,上海已成为最完整的产业生态中心之一,覆盖设计、制造到装备材料的全链条,并具备相对独立的供应能力。
从工程与市场角度看,增长的核心来自三个方面:
1️⃣ 制造端复苏 —— 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为代表的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带动设备与材料厂商订单回暖; 2️⃣ 本土化替代加速 —— 在设备(如 SMEE)、薄膜材料、CMP 抛光液等环节实现实质突破; 3️⃣ 政策与资本共振 —— 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活跃,推动初创设计公司与 EDA/IP 供应商快速成长。 未来趋势上,随着 12 吋产线技术升级与 Chiplet 封装需求增长,上海有望在 先进工艺与系统级封装(SiP) 领域进一步巩固全球竞争力。 这意味着中国在“ 从设计到制造全链条自立 ”的进程中,上海将持续扮演核心枢纽角色。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