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命差异普遍存在于各个物种中。
本报讯 在几乎所有国家、所有历史时期,女性的寿命往往比男性长。尽管医疗与生活水平提升在部分地区缩小了这一差距,但一项新研究发现,男女寿命差异深深植根于进化过程,难以彻底消除。类似模式在许多动物中均有体现,意味着寿命差异的根源远远早于现代社会。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项研究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5个科研团队,就雌性和雄性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寿命差异开展了迄今规模最大、最详尽的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为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持久的问题之一 ——“为何两性的衰老速度不同”提供了新见解。
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寿命更长。例如,雌狒狒、雌大猩猩的寿命通常超过雄性。但这一规律在其他物种中正好相反。在许多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中,雄性的寿命更长。
一种名为“异配性别假说”的理论,将这种差异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雌性哺乳动物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拥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这使雄性成为异配性别。拥有一对X染色体可以帮助雌性免受有害基因突变的影响,从而延长寿命。而在鸟类中,性别决定系统恰好相反——雌性属于异配性别。
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动物园中1176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数据,观察到一个支持该假说的现象。在72%的哺乳动物中,雌性寿命更长,平均比雄性长12%;在68%的鸟类中,雄性寿命更长,平均比雌性长5%。
然而,这一规律并非绝对。论文通讯作者、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Johanna Stark解释说:“一些物种呈现出与预期相反的模式。例如,在许多猛禽中,雌性不仅体形更大,寿命也更长。因此,性染色体只是影响寿命的因素之一。”
除遗传因素外,繁殖策略也对寿命产生了影响。通过性选择,雄性进化出了醒目的特征,如色彩艳丽的羽毛、尖爪、利齿或庞大的身体。这些特征能够提高繁殖成功率,但也会缩短寿命。
新研究证实,在竞争激烈的一夫多妻制哺乳动物中,雄性通常比雌性死得早。与此同时,许多鸟类实行一夫一妻制,意味着竞争压力较小,雄性往往更长寿。总体而言,一夫一妻制物种的雌雄寿命差异最小,而一夫多妻制和显著的体形差异则通常与雌性更明显的寿命优势有关。
此外,哺育后代也发挥了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在哺育后代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性别,寿命往往更长。在哺乳动物中,这一角色通常是雌性。在灵长类等长寿物种中,这可能是一种选择性优势——雌性会活到它们的后代独立或性成熟为止。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天敌、疾病、恶劣天气等环境压力,是导致雌雄寿命差异的原因。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科学家研究了生活在动物园里的种群。在这里,上述风险是最低的。
结果表明,即使在安全环境中,雌雄寿命差距仍然存在。对比动物园与野生环境的数据表明,圈养条件下的雌雄寿命差异虽然较小,但从未完全消失。这一模式与人类社会的情况相似: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可能会缩小男女间的寿命差距,却无法将其彻底消除。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寿命差异在进化过程中根深蒂固。它由性选择、哺育行为及与性别决定有关的遗传因素共同形成。环境会影响寿命差距的大小,却无法将其完全消除。此外,两性之间的寿命差异与我们的进化历史交织在一起,可能在未来长期存在。(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y8433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