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学生说烂梗更可怕的,是大人也说


来源:36氪

比小学生满口网络烂梗,爱说“包的”更让人担忧的事,是当下语言的僵化、套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能力退化。

]article_adlist–>

何驰

编辑 腾宇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封面来源 《米小圈上学记》

“包的”“受着”“我善”“破防”“那咋了”“绝绝子”“你个老六”“尊嘟假嘟”“我勒个去”“我做不了一点”……

江西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作业时,学生们回敬她一连串网络热梗, 她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

“喜欢说这些话的是偷懒的人,因为只要说这些话,他就可以停止思考。当你脑袋里只有热梗时,那些优美的语言都被覆盖了,成语、谚语,歇后语都不会用了。”

(图/社交媒体截图)

杭州有家长叮嘱孩子快点写作业,孩子回 “那咋了”;提醒“饭菜要凉了”,“那咋了”;提醒“好好说话”,依然是“那~咋~了~”。

网络热梗, 事实上成了 互联网时代的一种 “方言”, 它是随时滚烫出炉的热词,是某一特定 圈层 话语系统, 也是情绪直给的 社交密码 。如果说,它只是在日常生活与课余交际时插科打诨的一点调味品,孩子们说几句 “包的”,天当然塌不下 来。

比小学生满口网络烂梗,爱说“包的”更让人担忧的事,是当下语言的僵化、套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能力退化。

网络热梗,互联网时代的 “方言”

对小学生而言,热梗像是一张“ 社交入场券” 而对成年人,则更像一个“ 情绪减压阀”

语言 不仅与沟通有关,还 提供强烈的归属感。 使用圈内的黑话和 俚语 确立自己人身份的一种方式

孩子为何热衷网梗?社交需求与传播特性是两大推手。 作为被手机和算法早早俘获的一代, 网络用语 几乎 是他们 母语, 简直 无孔不入, 而且 网络用语这种 新奇且易模仿的 特点 恰好迎合 孩子的天性。而 在同龄人中,懂梗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得群体认同,反之则可能被边缘化。

别说孩子, 自问 思想 更成熟 成年人 同样也 难逃“热梗”真香定律

和孩子们一样,热梗对成人而言也是高效的 “社交货币”。在同事、朋友群聊 中,用一句“尊嘟假嘟”“绝绝子” 能快速拉近距离,营造一种 “我们都在网上冲浪,我们是同一圈层”的轻松氛围。

(图/社交媒体截图)

此外, 热梗往往以高度浓缩、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复杂情绪 ,比如用“EMO” 代指伤感,用“摆烂”形容放弃挣扎,这种表达直接、不费劲,还带有一丝自嘲和幽默,成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解压阀。 在职场之中,无害的热梗就像是 语言 柔顺剂 可以软化命令或批评的语气,让沟通显得更随和、不那么僵硬 ,让自己显得人畜无害。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抛梗者产出,接梗者融入, 成为 年轻人专属的 “以梗会友”社交互动仪式链。 这种互动不仅满足了青年的社交需求,更成为他们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热梗,从70后的“美眉”“GG”,80后的“酱紫”“996”,90后的“我太南了”“蓝瘦香菇”,00后的“yyds”“尊嘟假嘟”,到10后的“奥利给”“芭比Q了”,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而这些热梗,有时也 是一代人 集体 心境的缩影。

(图/《小舍得》)

热梗的诞生,往往混杂着 解读 情绪化、鬼畜化、戏谑化、低俗化 陌生化 的多层因素 ,在网民的接力共创中快速实现病毒式传播与裂变。

如果说,语言是一条拥有自净能力的河流,许多热梗不过是一朵朵随时消逝的小小浪花,很快就会自然消亡,仅有极少数最终能够汇入主流。

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不在 “浪花”,而是承载 语言的 巨大 “河床” ,也就是 孩子的整体语言能力和 人文 素养是否 足够 坚实 ,比如,他是否具备 在不同语境 灵活 切换的 “语码转换”能力 ,他是否能用 “丰富” 战胜 “贫乏” ,用“势在必得”“胸有成竹”“十拿九稳”替换,让 包的 包的 回归 原本 样子。

当作文只剩应试模版,请重修语文

比小学生爱说 “包的”更让人担忧的事,是当下语文教育的僵化、套路化和应试化

如果说 “包的”的流行,让我们担心语言的贫乏 那么机械的语文教育,则可能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情感的淡漠

(图/《超级语文课》)

譬如,一首 意境深远的唐诗,在课堂被拆解成标准化的字词翻译、修辞手法和 中心思想 学生不再感受 诗句 的画面之美 幽微 言外之意 甚至是一些 诗文 传抄过程中 不同版本 区别 而是 反复在背诵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之类 标准答案。

于是, 语言从一种感性的、 多变的审美 存在,变成了 确定的、 没有 第二种解释 冰冷知识点 或曰 答题技巧。

作文 尤其 是重灾区。

僵化的 写作 结构、千篇一律 好词好句 、“扶老奶奶过马路”和“妈妈深夜带我去医院”的古老模板至今还在使用, 个体 独特的观察和真实的 情感,往往让位于安全、保险的 范文 模板 ”。

阅读和写作的目的,从探索、表达和沟通,异化为获取分数。当学习的全部乐趣和压力都系于一次考试时,语言就成了 一门 “技术”,而非滋养 一生的 趣味和 素养。

(图/《小欢喜》)

当优美的汉语被简化为得分要点,当生动的表达被束缚在标准框架内, 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破坏孩子的语言感受力。

与我们 教育 实际 相反的 ,是 许多 教育工作者 的提醒 北大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说: “孩子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钱理群 教授 认为: “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

2020年,《新周刊》在“重修语文”专题中曾分析,语言所以趋于贫瘠,人文主义所以没落,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们正在慢慢丧失语文背后所附着的那层人文精神底色。

从小学到高中,一个人要上成千上万节 语文课。我们通过上语文课学文字、文学和文化,培养基本的人文素养——阅读理解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思辨与批判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 不只是 学一些 套路 ,如果 仅仅 是会 这些 套路, 对抗不了 汹涌的 暴力的 语言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原副组长喻旭初认为,高考作文中少有好文章,真正要培养的好习惯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人大附中语文教师佟世祥则希望学生能“在浮躁的时代找到一块精神的栖息地”,用语文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人生仰角”。

在今天,一个语文教育基本过关的人,至少要做到 在登高望远看到美景时,不是只会哇哇哇大叫,或者 口吐芬芳。

语言贫瘠的背后,

是思考能力的 危机

比起网络热梗的直白浅薄,更让人如鲠在喉的是 随处可见的语言贫瘠

短视频中 反复调侃 解决问题的 关键在于 解决 关键 问题 ”、 短剧 “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 大厂 里的 “打通底层逻辑,构建闭环生态”, 这些表达 由来已久, 甚至 许多人 已经习以为常, 不仅污染语言 生态 ,更在 常态化地 扭曲 们的 表达方式与 思维方式。

(图/社交媒体截图)

这种 你写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我不知道里面 说了什么 语言比比皆是:

文件风的可怕在于其 无处不在用“ 正确 废话 ”营造着“假大空” ,用 “高度重视”“全面提升”等空洞词汇消解了具体问题 这种语言腐败 如果不被及时扭转,很可能会 导致公共话语体系的失信。

短剧风的荒谬在于其对现实的粗暴 反转 。当 “霸道总裁爱上绝症女主”成为流量密码,当“一夜逆袭”取代脚踏实地,这些叙事正在构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在许多 头部短剧 中,常 “豪门恩怨+身份反转”的固定套路 这种文化快餐正在消解我们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

大厂黑话则是一种精致的语言表演。 “赋能”“抓手”“沉淀”这些看似高深的词汇,往往包裹着简单的内核。 一场两小时的决策会 “打造生态”“构筑壁垒” 重复出现100 ,而具体执行方案却 往往 无迹可循 需要 人去 重新 解读 制造, 徒增 成本 。这种语言 通货膨胀,让沟通成本 倍增, 让务实精神流失。

(图/社交媒体截图)

比起小学生天真直白的 “包的”,成人世界的语言腐败更具侵蚀性 它们用华丽的外衣掩盖思想的贫瘠,用复杂的结构替代真实的表达。当 文件风消解责任,短剧风扭曲现实,大厂风遮蔽 问题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语言的精 鲜活 ,更是直面真实、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言贫瘠的背后,是文化失语症、思考浅表化、深度阅读与思考能力的缺失。当下这种危机 已开始侵蚀公共讨论空间的生态。

远至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 调查显示 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受访者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

在豆瓣上,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成员已突破38万,他们分享着共同的困境:在需要精确表达时,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图/社交媒体截图)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青年教师苏婉分析,娱乐化玩梗的过程往往以牺牲事件全貌、思考深度以及基本同理心为代价。她以热点事件评论区为例 指出 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网络舆论场的理性对话空间便被挤压了。

语言的贫瘠 本质上是思想的贫瘠。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论断在今天显得尤为警醒: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想点事,多读点书,多问几句 “是什么”“为什么”“凭什么” 而不是 人云亦云, 陷入别人 设计 的词语 模式 沉沦

参考资料

1.《刷梗的隐喻:玩梗青年的社交货币与情感载体》,青年记者,魏宝涛 曲奕同

2.《“包的”“那咋了”,杭州妈妈被14岁儿子的流行语整破防:不会好好说话了?》,潮新闻

3. 《岂能让“烂梗”窄化认知?学者剖析“梗文化”流行背后的隐忧》,文汇报

4. 《当“梗”吃掉了我们的语言》,澎湃人物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比小学生说烂梗更可怕的,是大人也说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