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声音”揭示科技发展新趋势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记者采访了解到,这里不仅是商品与技术的交汇平台,更是全球顶尖智慧碰撞的前沿阵地。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产业领袖和国际组织代表,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观点。这些“进博声音”超越单纯的技术展示,揭示了复杂国际形势下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人工智能:从模型突破到技术融合

  大语言模型之后,人工智能未来的突破点在何方?

  “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达到人类水平的智能机器有能力理解世界并根据目标而行动。现在只有构建智能系统的‘积木’,而没有建立复杂智能系统的原则和技术。”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斯在肯定大语言模型取得突破的同时,冷静地指出人工智能仍处于“初级阶段”,可靠性是当前的核心挑战。

  他认为,中国具备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条件,应提出不同于美国的愿景,利用自身工业基础和数据优势,开发基础构件和特定技术。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则强调了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新能源和新通信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将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人工智能的进化,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训练需借助外界提供的大量数据,而真正的智能要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编程能力,无需人为采集数据。“相信随着资金和人才的不断投入,机器智能领域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发生巨变,期待通用机器人大模型出现。”

先进制造:从前沿路线到标准建设

  在制造领域,从纳米级的光刻技术到宏观的工厂系统,技术创新正在重塑生产范式。

  半导体光刻领军企业阿斯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波认为,人工智能是驱动整个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其发展也带来了算力与能源消耗的严峻挑战。

  为应对挑战,半导体行业正沿着两大路线前进:通过2D微缩持续缩小晶体管尺寸,以及通过3D集成实现芯片堆叠。

  智能制造标准建设同样备受关注。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助理秘书长鲁迪·贝利亚迪表示,智能制造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在当前的互联技术背景下,系统已经变得无边界化,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尤为关键。

  这一观点与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的主张不谋而合。肖松表示,数实融合(即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西门子的核心发展战略,创新只有和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产生最大价值。

  针对智能制造检测,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表示,检测是使智能制造形成有效闭环的“感官系统”。对于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与检测标准建立,并加大对基础软件的投入力度。

新能源:从储能技术到开放合作

  能源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其中储能技术是关键。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认为,锂电池系统凭借其规模和成本优势,在未来5到10年仍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电池制造企业必须着眼电池的整个生态系统,追溯原材料开采,减少有毒物质使用,并加强电池制造材料的系统管理和回收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则认为,能源转型进度落后于预期是受制于新能源的不可控性,需要长时、高安全的储能技术。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具有本征安全、时长灵活、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场景应用广泛等优势,是未来长时储能技术破局的关键。

  从应用端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处于变革窗口期,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在持续扩大,以电池、电机、电控为核心的“三电系统”推动汽车产业生态重构并催生新机遇。

  从人工智能的理性前瞻,到先进制造的精密协同,再到能源技术的路径探索,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智慧激荡表明,科技创新浪潮与开放合作共识共同驱动着未来的产业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智慧,在推动科技发展、构建可持续未来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进博声音”揭示科技发展新趋势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