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55万法郎,为祖国带回13箱“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

百业待兴

周恩来总理向海外的中国科学家

发出了回国建设的号召

此时的杨承宗刚以最优的成绩

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的

科学博士学位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想以“年薪为555350法郎

另加补贴”的优厚条件续聘两年

杨承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

但意义非凡的道路——回国

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

每月工资为1000斤小米

作为一名科学家

杨承宗选择了为祖国的发展

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财富和舒适

他的选择是那个时代

许多海外的中国科学家

共同的心声

也是新中国能够崛起的

重要原因之一

1951年杨承宗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聘书1951年杨承宗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聘书

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杨承宗的回国之路

也并非一帆风顺

购买科研设备和转移科研资料

成了一个大难题

他开始四处奔波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

他不惜变卖

自己在法国的私人物品

甚至向朋友借贷

只为将那些对祖国科研事业

至关重要的资料和设备

带回国内

经过数月的辛勤奔波

杨承宗终于将所需的科研器材

和资料一一备齐

装满了13个沉甸甸的箱子

在居里实验室期间的杨承宗(图片由杨承宗子女提供)在居里实验室期间的杨承宗(图片由杨承宗子女提供)

1951年9月底

杨承宗带着装满新中国

放射化学研究希望的行李箱

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

也随着新中国一起

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他为子女留下的最大遗产

就是他从法国带回来的

如今已经破旧不堪的13个箱子

杨承宗带回的13个箱子中的一个杨承宗带回的13个箱子中的一个

1952年

北京协和医院有一套

被日军破坏的提氡装置

如能修复

既能解除放射危害

又能为新中国制备出

科研急需的第一个中子源

但是当时的条件困难

完全没有防护装备

杨承宗决定亲自动手修复装置

不仅为北京协和医院

消除了安全隐患

也获得了一批

珍贵的放射性样品

不久后

他过于接近强放射源的

右眼出现荧光

视力逐渐恶化

虽然后来连做两次手术勉强弥补

可术后并发症使得

右眼渐渐变得仅存光感

直至最后彻底失明

杨承宗坚持靠左眼仅存的视力工作杨承宗坚持靠左眼仅存的视力工作

靠着一只眼睛的视力

杨承宗每年要审定

上百份科研报告

确定攻关方向、发现重要问题

他身先士卒,德高为范

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年轻同事

用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放射化学开疆拓土

对此,杨承宗无半句怨言:

“用自己的一只眼睛

换取许多人的安全

值得,值得。”

杨承宗

杨承宗(1911—2011),江苏吴江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放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核燃料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中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来源:中科院之声 封面图来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辑:王曼茜 宋慈

审核:朱丽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他放弃55万法郎,为祖国带回13箱“希望”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