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面爆红的“CPO”,与“CPC”技术对比与展望


        你相信光吗?2023年,伴随着ChatGPT的爆火,市场对AIGC的预期持续拉伸,大幅改变了流量增速的预期,光模块板块作为AI算力的硬件支持,无论是关注度还是市场预期,呼声都很高。

CPO概念”作为光模块的重要技术,自然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天孚通信年内涨幅甚至超过250%!那CPO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布局机会?

CPO,简单来说,就是将网络交换芯片和光模块封装在一起的技术。在高算力时代,硬件光模块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速率需求,传统的可插拔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CPO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光引擎之间的距离,还能提升了集成度,降低了功耗,相对传统技术更明显的优势。

         CPO,全称Co-Packaged Optics,即共封装光学技术,那光学和谁封装在一起?其实,这个词后面应该加几个单词,with ASIC,这样就比较好理解。

         所以,CPO是一种创新的光电子集成封装技术,旨在将光学元件(如激光器、调制器、光接收器等)与电子芯片/交换芯片(GPU、ASIC等)通过2.5D或者3D封装,集成在一起。

         它通过 Co-packaging 的封装方式,大体积的可插拔模块被简单的光纤配线架所取代,因此前面板的物理拥塞得以缓解,缩短光电信号传输距离。更重要的是,交换机和光学器件之间的电气通道大大缩短,因此功耗得到大幅降低。

CPC          当数据传输速率冲破 224Gb/s 的技术关卡,AI 算力集群与超大型数据中心的互连架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压力。传统 PCB 互连的物理极限逐渐显现,光模块方案的成本与功耗矛盾愈发突出,共封装技术成为破局的关键方向。其中,共封装铜互连与共封装光学(CPO)作为两大核心技术路径,既承载着突破速率瓶颈的使命,又在技术特性与应用场景上呈现显著差异。本文将以 224Gb/s 速率突破后的技术挑战为铺垫,深入解析两种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发展前景。

速率突破 224Gb/s 后的挑战

         当数据传输速率从 112Gb/s 向 224Gb/s 及更高阶的 448Gb/s 演进时,这不仅是数值的翻倍,更是对整个互连生态的全方位考验,传统技术架构在四大核心挑战面前愈发乏力。

         224Gb/s PAM4 架构的铜缆传输技术已成为当前 AI 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然而,随着速率的提升,信号衰减、串扰和功耗问题日益凸显。传统 PCB 走线在高速场景下已难以满足需求,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损耗严重,导致数据完整性下降。同时,高带宽需求与低功耗要求的矛盾愈发尖锐,传统方案在效率与成本之间难以平衡 —— 传统 FR-4 PCB 材料的信号衰减超过 5dB,已无法满足无损传输需求;而 PCB 走线的 stub 损耗和反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信号畸变,导致眼图开口缩小、误码率攀升。

         在 CPC 和 CPO 出现之前,数据中心主要依赖 AOC(有源光缆)、DAC(直连铜缆)和 AEC(有源铜缆)等传统方案。其中,DAC 虽成本低、功耗低,但受限于铜的物理特性,传输距离极短(通常在 3 米内);AOC 虽能支持更远距离,但成本和功耗偏高;AEC 虽通过内置芯片延长了传输距离,但其信号质量与速率提升仍受限制。即便采用高端基板材料,布线密度不足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技术路径的分野:CPC 与 CPO 的核心特性解析

         面对 224Gb/s 速率下的多重挑战,CPC 与 CPO 基于不同的技术逻辑形成了差异化解决方案,二者在架构设计、性能表现与核心优势上呈现鲜明对比。

         CPO 技术将光学器件直接集成在芯片封装内,信号通过光传输,有效解决了长距离传输问题。其优势在于高带宽、低延迟和长距离传输能力,特别适合数据中心间或跨机架的远距离连接。然而,CPO 也面临成本高昂、维修困难、功耗较大等挑战 —— 在 AI 服务器内部这类短距离场景中,CPO 的高成本与复杂性使其并非最优选择。

         CPC 技术则另辟蹊径,将高速铜缆连接器直接集成在交换芯片的封装内部,信号出芯片后完全通过铜线直连端口,彻底绕开传统 PCB 的长走线。这一创新带来了三大突破:

信号路径优化:大幅缩短信号传输路径,显著降低信号传输损耗;

功耗大幅优化:相比 CPO,CPC 减少了光电转换环节,功耗显著降低;

可维护性提升:采用可插拔设计,维修更换更加便捷,解决了 CPO 维修困难的痛点。

         此外,CPC 的低插入力、卓越校准能力及高密度设计,确保了高速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360° 全屏蔽设计实现了超低串扰与反射抑制,为 AI 数据中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带宽与性能支持。需要澄清的是,业界存在对二者关系的认知混淆:有观点认为 CPC 是包含 CPO 的广义共封装芯粒技术,但从当前产业实践来看,CPC 特指共封装铜互连方案,与 CPO 形成平行且互补的技术路径。

因此,CPC 与 CPO 并非 “非此即彼” 的替代关系,而是分工协作的互补关系:

CPC:主攻 AI 服务器机箱 / 机柜内的短距离(1-3 米)高速互联,是当前 AI 时代的 “高架桥”;

CPO:专注于数据中心之间几公里甚至更远的 “长途” 传输,是长距互联的核心方向;

PCB:作为电子设备的基础载体依然不可或缺,但其将最复杂的高速信号传输任务交给了 CPC。

         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CPC 不是要‘干掉’CPO 和 PCB,它更像是一个‘时机到了的优化升级’。”CPC 在 AI 服务器内部的 “短途” 高速传输场景中展现出明显优势,而 CPO 则继续在更长距离的场景中发挥核心价值。

结语

         224Gb/s 速率的突破不仅是技术指标的跃升,更是数据中心互联架构的范式革命。其中,CPC 以低成本、低延迟、易维护的优势,在机柜内短距场景中构建起不可替代的竞争力;CPO 则凭借长距传输与高密度集成特性,成为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支撑。两者如同算力互联的 “铜光双引擎”,既各擅胜场又协同互补。

         未来,随着 AI 算力需求的持续爆发与技术的快速迭代,CPC 将在通用数据中心实现规模化渗透,CPO 将在超算领域不断突破性能极限,而 “铜光协同” 的混合架构将成为主流选择。在这场速率与效率的竞赛中,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的双重驱动,终将构建起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下一代互联生态。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股市里面爆红的“CPO”,与“CPC”技术对比与展望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