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五问模速空间:让资源密度成就创新强度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自2023年9月成立至今,上海“模速空间”已吸引200余家企业入驻,入孵企业获投率超过35%、入孵以来估值增长超百亿元,并进一步带动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大模型企业逾700家。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党委书记张韵,了解“模速空间”的服务特色与创新生态。

  一问定位:上海“模速空间”为什么起名叫“模速”?这是一个怎样的“空间”?

  答:培育大模型,上海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速度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这个名字里饱含期待——让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让大模型应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这是上海全力竞速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短短两年,“模速空间”完成了从“创新核爆点”到“产业生态圈”的裂变式生长,空间载体从最初的一栋楼发展到如今的六期工程。从产业空间看,整个徐汇西岸——徐汇滨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都是企业的发展空间,市里把最好的城市资源留给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从内部形态看,“模速空间”践行“封闭的开放”哲学,既有专注研发的独立玻璃房,也有随处可见的共享交流区,还有走几步就到的最美滨江步道。“封闭”,强调要素的聚集、研发的专注;“开放”,则致力于打破壁垒、打开眼界。

  二问生态:短短两年,上海“模速空间”孵化的科技企业“井喷式”增长,秘诀何在?

  答:这是“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系统性胜利。我们坚信:有资源的密度、要素的浓度,才会有创新的强度。

  在徐汇滨江这片“AI热土”上,有腾讯、阿里、网易等龙头企业,算力、数据、资金等“产业养料”一应俱全。“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是创新常态。“模速空间”一家AI视觉企业需要算力,下楼冲杯咖啡的时间,就敲定了合作——这样的“咖啡成交”“电梯成交”,每天都在上演。

  更深一层看,生态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催生的高效“化学反应”。还有,企业的“速度与激情”,离不开政府的“眼光与脚步”。我们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约30岁的服务团队,带着想法,上门问需、精准配套。“井喷式”增长,也是政府服务一点点跑出来、磨出来、拼出来的。

  三问人才:有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近30万人,约占全国1/3。“模速空间”如何用好人才优势?

  答: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近30万人才规模,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最大底气。“模速空间”的使命,就是让这份“底气”转化为创新的“朝气”。

  上海正朝着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目标迈进,这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构建高品质的人才生态,我们要打的是“组合拳”。前阵子,徐汇区委组织部牵头,带着“模速空间”所有企业的招聘需求,走进全国知名高校招聘人才。对这些“引进来”的人才,我们会做好服务保障。上海生活成本较高,我们想方设法降成本。通过人才公寓、安家政策等,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当然,人才不能“等靠要”,还要“育好苗”。去年市里成立了上海创智学院,定位就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平台,为的是培养毕业就能上“战场”的AI尖兵。此外,上海推动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9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人才梯队,这也是“模速空间”持续发展的信心之源。我们坚信,当近30万根“火柴头”聚在一起,创新之火定能燎原。

  四问融资:人工智能产业前期投入大,中小微初创企业往往缺乏资金,钱从哪里来?

  答:对初创型科技企业,社会资本往往持观望态度,这时政府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在上海,市一级设立了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注入“耐心资本”;徐汇区不久前设立资金规模达20亿元的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除了政府“输血”,还要市场“造血”。推动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科创中心联动发展,是上海建设科创高地的重要使命。为引入社会资本,我们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吸引风险投资、产业资本等,还邀请专业风投公司作为投资顾问,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资源与生态支持。综合施策,锚定一个目标:让好项目不差钱,让梦想不差资源。

  五问发展:外界关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时,常与“杭州六小龙”相提并论。“模速空间”距离培养出“上海六小龙”还要多久?

  答:明星企业是产业竞争力的最好代言人。但我们认为“龙”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新强度达到之后自然“长”出来的。与其盯着还要多久才能培养出“六小龙”,我们更关注把创新强度再提高多少。

  我们会主动对标其他地区优秀企业。杭州有“六小龙”,上海也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比较不是为了一决高下,而是相互学习,找差距补短板,在竞争中合作,共同做大“蛋糕”。

  上海已具备培育顶尖企业的肥沃土壤:政策层面有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保驾护航,要素层面有密集的算力、数据、场景资源,生态层面有“从0到1原始创新、1到10系统验证、10到100规模落地”的全链条支撑。我们把创新生态做好,剩下的交给时间。当创新强度达到阈值,相信“模速”就是“光速”。

来源:人民日报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人民日报五问模速空间:让资源密度成就创新强度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