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的风过了?无用的产品才是艺术


正如标题所说,在风头过去之后,我们来理性客观地聊聊Labubu。

“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解决两件事情:

一个是满足感,一个是存在感

满足感,就是人的物质需求和基本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存在感,就是要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是有钱,有品位,还是有艺术范儿?

满足感也好,存在感也好,到底谁是刚需,谁是非刚需呢?

举个例子,比如咱们一觉醒来,都成为了超级富豪,住在大庄园里。刚巧今天就你一个人在家,请跟我想象下面两个场景:

场景1:你开车出门时,突然想起自己忘了关水龙头。水龙头开一天,花掉的水费大概是40块钱。你会不会因此感到焦虑?

场景2: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庄园门口的超大喷泉也一直开着,一天的水费+电费是400块钱。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焦虑?

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第一种场景,水龙头没关很焦虑;第二种场景,没什么焦虑的感觉。

这就很有意思,都是水,都在喷,为什么我们焦虑开着的水龙头,而不焦虑开着的喷泉呢?”

这是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一次演讲上的分享。

你品,你细品。

这就是产品的情绪价值。

在现在的消费语境中,产品,尤其是To C产品,其价值已从物理功能往情感共振与文化认同的方向倾斜。

这次,我们就以爆火的Labubu为例,拆解一下这类盲盒式产品横扫全球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产品设计价值:从形态创新到文化赋能

1.产品设计的破圈:用“不完美”重构审美标准

这只乍看上去有点奇怪、带有标志性一口尖牙的小毛绒玩偶,正以一种颠覆常规的设计,构建“缺陷吸引力”——当社会普遍追求标准化完美,Labubu的不完美反而成为个性化表达的出口。

就像“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黑眼圈哪吒,这类审美上的反差在设计之初就是要与传统的可爱风截然相反,把当下“反叛”“独立”“打破常规”“挑战”“不要被定义”的标签刻画在产品上。

同样和哪吒角色承载的文化意义一样,在龙家升的绘本《神秘的布卡》中,Labubu并非温顺宠物,而是源于大自然的森林精灵。

这种反传统的角色设定,为虚拟的IP构建了一个文化背景。当消费者购买Labubu时,实际获得的是一个承载故事的文化容器,能够在“商品”中获得情感依托。

2.交互设计的创新:用盲盒机制激发参与感

在产品运营层面上,只有好的产品还不是成为“爆款”的关键,还要看重运营形式。

盲盒这种形式,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是体验式设计的升级:拆盲盒刺激肾上腺素、拆到满意款式分泌多巴胺、1/144的隐藏款抽中概率,以及得到比预期还要多的惊喜的时候,都在刺激着越来越多的情绪消费和越来越多的参与受众。

二、产品价值的商业变现:拆解客户旅程地图

上述说的是在产品的运作上,Labubu是怎样“爆火”的。

但产品好是好,要是想让它完成价值变现,还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

接下来,咱们就来好好聊聊,Labubu的商业转化链路。

说到商业变现,我们就不得不换位思考,如何在客户的整个体验过程中,逐步吸引他们从关注、感兴趣到下单购买、沉迷。

我们可以将其按照客户旅程地图拆解为认知触达→兴趣激活→决策购买→体验沉浸四大核心阶段。

1.认知触达阶段:用视觉冲击撕开注意力缺口

  • 此时的客户行为:刷社交平台时偶遇Labubu开箱视频、路过商场被门店橱窗的尖牙玩偶吸引、朋友晒出的丑萌玩偶照片

  • 此时的用户需求:对非标准化审美的需求,对展现社交个性化需求的渴望

  • 此时的情感体验:好奇(这个丑东西怎么这么多人买?)、审美反差带来的新鲜感

  • 关键触点:

      线下或线上看到别人晒出的Labubu
      文化载体:承载森林精灵活泼但正义的人设
    
  • 客户需求洞察: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非标准化审美的渴望,渴望通过小众文化标识自我

  • 客户心态:以“期待”为主,期待值逐渐升高。

2.兴趣激活阶段:用稀缺的盲盒机制打造欲望漏斗

  • 此时的客户行为:在官网搜索Labubu系列款式及价格、查看隐藏款概率、加入社群询问“哪里能抽到,怎么抽”、去线下门店参观各类盲盒

  • 此时的情感体验:期待感(期待抽中隐藏款和自己想要的款式)、收藏欲(想抽齐12款常规款)

  • 关键触点

      社交场景:线上各类玩家晒出的自己的盲盒,以及抽中隐藏款时的心情分享
      明星效应:国际明星、女团成员、idol都拥有Labubu
    
  • 客户需求洞察:年轻消费者对这类不确定性游戏的沉迷,享受赌/徒心理带来的刺激

  • 客户心态:以“期待”为主,期待值逐渐升高。

3.决策购买阶段:促成转化

  • 此时的客户行为:在门店反复摇晃盲盒、为隐藏款支付溢价购买二手

  • 此时的情感体验:紧张(拆盒瞬间)、狂喜(抽到目标款)或失落(重复款)、自我说服(下次一定欧)

  • 关键触点

      价格策略:99元单价降低决策门槛,但稀缺的隐藏款激发“以小博大”的赌/徒心理
      线下体验:门店设置样品展示,让用户直观看到各类盲盒的真实,让用户通过触感猜测盒内款式,增强参与感
    
  • 客户需求洞察:消费行为中,多数群体愿意为情绪价值和“潮流趋势”买单

4.体验沉浸阶段:深化情感链接

  • 此时的客户行为:为Labubu拍摄人设写真、购买展示盒陈列收藏

  • 此时的情感体验:归属感(成为Labubu粉丝社群一员)、满足感(融入某一圈子)

  • 关键触点

      物理场景:定制亚克力展示盒让Labubu成为家居装饰品,转化为生活仪式感
      社交互动:社群成员分享改娃教程,激发用户参与IP共创、二创
      品牌忠诚:当IP系列推出新一款产品时,持续激发收藏欲、购买欲
    
  • 客户需求洞察:年轻人对“文化消费”和“情绪消费”的需求

二创产品们

就像前面王宁演讲时说的,“无用的才是艺术”。

Labubu 的爆火本质是对产品的“功能价值”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当下的产品已经不只是传统的使用功能上的需求满足,现在越来越转向关注客户情绪价值的激发与满足。

通过客户旅程各个环节的梳理,不管是最初的审美冲击,还是购买时的赌/徒心理,又或者是最终的品牌忠诚,Labubu通过这类盲盒产品,让用户从“购买产品”最终转向“投资情绪价值”

这种模式证明:在体验经济时代,用户的体验才是最终决定产品是否拥有购买价值的关键。

尽管最近的Labubu开始“大跳水”,但这波儿跟风真的过去了吗?你认为呢?

                                                                                </div>


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Labubu的风过了?无用的产品才是艺术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